大宋慶歷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上個月開始,周邊各國使節團就陸陸續續抵達了開封。
天氣雖然寒冷,卻也阻止不了汴梁百姓對于慶典活動的熱忱。
因為朝廷找到了遺失百年的傳國玉璽,普天同慶,所以原定于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慶典活動提前舉行。
經過朝堂上的商議,先于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祭祀活動,再在二十八日開始新年慶典。
之后慶典活動將持續到正月初三天圣節,后面從初三到十五日,朝廷的慶典活動結束,基本上就是天圣節到上元節的民間慶典活動。
畢竟朝廷舉辦大型活動花費會非常巨大,基本上只能維持數日,更多的活動還是要民間自發舉行,如以前每年新年和上元節盛會,官府只負責維持秩序即可。
而之所以選擇在二十四日,便是恰好二十四為灶神節,又稱為小年,這個節日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到了北宋時期尤其隆重。
據《東京夢華錄》載:“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果酒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灶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門,謂之醉司命。夜于床底點燈,謂之照虛耗。”
此外,是月還要供膠牙糖,即灶糖,以黏灶神之口,使之不能說壞話;小年將灶神送走后,臘月三十日要“接灶”,過了三十日晚,到大年初一才算是新年來臨。
二十四日清晨時分,汴梁各坊市、街道都張燈結彩,許多汴梁百姓逛著各街市,采購年貨,并且還有大量外國人穿梭其間,一個個好奇四下打量著。
前幾日那些外國使節團需要把精力放在正事上,與大宋朝廷談合作,談貿易。除了軍火交易以外,其它的貿易合同也談了非常多。
像茶葉、絲綢、鐵器、瓷器、服飾、書籍、鉛筆、紙張、白糖等手工制造品與工業品的訂單加起來就不比軍火少。
現在大宋愈發區域工業化升級,邁入電氣化時代之后,如宋代五大官窯之首的汝窯如今就已經用上了電力,讓轉盤飛速轉動起來,更方便匠人捏制以及雕刻。
還有工廠當中,一些制造業的流水線,也開始從蒸汽機時代向電氣化時代過渡,不少打螺絲的鋼鐵加工以及紡織廠,都慢慢地引進了電力。
所以如今依舊保留著傳統手工制造的行業已經不多。
要么是像茶葉這種產出與制作比較難工業化的商品,要么是像絲綢、瓷器這種只能用少量工業,大多數時候還是得人工的產業。
也難怪后世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商品賣到了全世界,卻始終在茶葉、絲綢和瓷器上被清朝掐脖子。
種茶、養蠶、捏瓷、炒茶、繅絲、雕刻等工藝,可不是靠機器就能夠輕松完成。
二十四日上午清晨,汴梁外城和內城的各個街道就開始逐漸擁堵起來,上工干活的工人,走街串巷的小販,還有臨街買年貨的百姓絡繹不絕。
“冰糖葫蘆嘞,又甜又脆的冰糖葫蘆嘞,都是上好的白糖熬制。”
“鋼鍋,好鍋,武安鋼鐵廠產。”
“毛巾啊,擦臉用的毛巾,還有牙刷,新年新氣象,買點洗漱用品吧。”
攤販們吆喝的聲音不絕于耳。
宋代糖少有白糖,因為古代糖當中雜質與沉淀物非常多,導致制出來的多是黑糖或者紅糖。
直到南宋時期,有制糖人偶然發現了“黃泥水淋脫色法”,這種方法被記載在了南宋的《糖霜譜》當中,最終在元明時期廣泛使用。
最近這些年大宋在菲律賓、越南、海南、廣州等地大量種植蔗糖,又從中東商人那引入甜菜,通過工業榨取,加上化學院研制出來的脫色法與去雜質法,廣泛制取白糖。
使得近兩年大宋百姓終于開始能夠享用到沒有雜質的糖品。
雖說由于甜菜的產能不高,蔗糖雖有一定產能,但受限于只能在亞熱帶與熱帶種植,依舊無法全國性推廣,讓糖制品價格還是略高,也不能惠及到全大宋家家戶戶。
然而這已經是個很好的開始,一旦甜菜在全國推廣,糖廠也大量建立,糖制品惠及全國也是遲早的事情。
至于各類廚具和生活用品,其實并不是武安鋼鐵廠或者汴梁紡織廠生產,作為大宋目前最大的鋼鐵廠和紡織廠,這兩家主要生產原料,也就是鋼鐵和布。
鍋碗瓢盆、毛巾衣服之類的東西,是加工廠制作。他們從兩個大廠購買原料,再進行二次加工,這也是一個良好的生態發展。
街頭巷尾人潮涌動,許多百姓也紛紛向著宣德門外廣場而去。
清晨的時候有升旗儀式,到了早上辰時末刻,也就是八點半的時候,宣德門外廣場上已經有大批官員,穿著傳統朝服在那等著。
現在很多官員都已經上行下效,在政制院以及各部換上中山裝或者青年裝之后,也都少有穿官服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