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大宋的如日中天,遼國這些年其實過得非常難受。
重熙年間,大宋通過武器改革,漸漸將冷兵器替換成熱武器,對遼國進行了軍事力量的碾壓。
之后大宋再改革軍制,提高士兵的軍事素養和戰斗力,自此遼宋之間軍事全面逆轉。
遼國在軍隊數量、戰斗力、裝備以及個人素質上,已經徹底落后于大宋軍隊。
在這種情況下,曾經的遼國徹底無法在軍事上打壓大宋,相反,通過析津之戰,遼國還丟失了燕云十六州以及遼東京遼陽。
這些地方一直是遼國賴以為生的賦稅與農耕要地,失去了這些地方,對于遼國的打擊非常大,國力衰落嚴重。
耶律宗真死后,他的兒子耶律洪基年幼,無法掌控大局,就只能由皇太弟耶律重元繼承遼國皇位。
只能說耶律宗真死前至少做了一個還算英明的決定。
耶律重元年富力強,威望足夠,有多次領兵平叛的經驗,因此能夠壓住契丹各部貴族,勉強維持住皮室軍沒有分崩離析。
不然若是耶律洪基繼位,恐怕契丹內部首先就要發動叛亂,到時候對于遼國來說,才叫萬劫不復。
可問題在于,就算耶律重元上位,勉強維持住局面,卻也阻擋不了遼國國力大幅度衰退,全國各地叛亂四起的局面。
這是大勢所趨,就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復生都沒有用。
首先是軍事力量的衰退,導致遼國已經無法控制住那么龐大的領土,像蒙古草原西部、中部還有東北黑龍江以北就徹底失去了遼國的掌控。
其次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和遼陽之后,由于遼國大部分手工制造業與田地都在這些地方,經濟和農業一落千丈。
這樣的情況下連軍隊都維持不住,更何談維持國家的秩序?
因而為了保障經濟和農業,他們就必須要與南面的大宋進行貿易,通過購買糧食和其它用品,以維系軍隊。
但這樣又會加大與東北各民族的沖突。
因為遼國的大部分自然資源都在東北,皮毛、木材、藥材、礦石等等,遼國需要這些資源與大宋交換。
問題在于東北本地民族并非只有契丹族,或者說,契丹族只能算東北邊境民族,主要棲息地是在后世內蒙赤峰、通遼到吉林長春這一帶的草原。
他們以游牧為主,率先從游散部落形成統一政權,隨后對周邊各個民族的游散部落進行征服,才形成了今天的遼國。
而真正白山黑水間的東北民族,主要以渤海族、女真族、室韋族和奚族等部落為主。
特別是女真族,人數眾多,戰力彪悍,實力不容小覷。
所以契丹族要想維持政權,就必須要從東北攫取資源與大宋交換,可東北本地民族已經愈發察覺到遼國衰落,掀起反抗的浪潮。
雙方剛開始的時候,遼國通過火器還能壓制住他們,有叛亂就去平叛,勉強維持住了遼國的統治地位。
但十多年過去,東北女真部落慢慢崛起,已經逆轉局勢,對遼國掀起反攻號角。
“沒道理呀。”
政制院內,眾人十分詫異。
韓琦說道:“我們不是禁止對周邊國家輸送火器嗎?遼國的火器雖然落后了點,但壓制女真應該沒什么問題吧。”
“不。”
趙駿搖搖頭道:“這是個必然趨勢,只是我沒有想到這么快而已。”
“必然趨勢?為什么是必然趨勢?”
大家不太明白。
遼國人雖然買不到大宋的火器,但卻能買到原材料。
他們本身就有火器相關的工藝條件,保證了他們的火器有充足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