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慶歷十三年年底,遼金之間在北方展開了決戰。
這一戰大宋除了布置在幽燕路的北方軍區以外,并沒有多少人關注。
除了汴梁一些報紙稍微提了一句遼國國內的局勢變化,就已經是無人問津,無人在意。
倒不是說這樣滅國大事已經讓大宋百姓提不起興趣。
而是現在大宋民間正處于文化和娛樂正在蓬勃發展,各類戲曲、、說書等表演形式迅速火爆。
每天都有新的變化在出現,吸引了大部分汴梁百姓的目光。
就像后世任你國外打得昏天黑地,國內的百姓過著太平日子,最多也就是看一眼,誰會把心思全放在國外上?
何況這也是個趨勢。
物質不豐富的社會在文化產業方面往往就比較落后。
不是說詩詞歌賦,而是指民間文化。
百姓生活吃了上頓沒下頓,每天想的都是怎么填飽肚子,自然不會考慮這方面的問題。
因而從春秋戰國至唐朝時期,民間娛樂都沒那么發達。
各類表演形式在以前最多就是有個雛形,或者即便是出現了,也只是為達官權貴服務,很難下至民間給百姓提供。
這種情況直到到了宋代出現了改觀。
宋代第一次農業革命,糧食爆發性增產,生產力提高,百姓生活稍微富裕一些,能夠在填飽肚子之外,也能享受一下精神食糧。
于是文化藝術迅猛發展。
各瓦舍和酒樓衍生出了大量民間娛樂形式。
戲劇、、說書、雜耍等藝術形式百花爭放,百家爭鳴。
這情形頗有點高中歷史書里說的“雙百”方針的提出,讓各類藝術形式能蓬勃發展。
不過后世那是政府提出的方針,并且加以推動。而現在主要是民間自行建設,朝廷樂得其見,亦是大力贊揚。
在這樣的情況下,本身物質加上精神文明的建設,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因為不僅僅有許多文藝從業人員在不斷探索新的藝術形式,還有很多有科研和經商頭腦的人,也在想辦法研制更好的藝術表現手法。
或許未來照相機、攝像機、電視機都可能出現,只要人們有這方面的精神需求,那么一定就有人會想辦法滿足。
這是大勢所趨,也是趙駿最希望看到的事情。畢竟需求,才是科技光速發展的唯一途徑。
正如趙駿的導師文教授曾經說過,戰爭催動了科技。但也是統治者由于戰爭的需要,才大力催動了科技發展不是嗎?
十二月臘八節過后,趙駿的船隊徐徐抵達了汴梁城外的廣濟河碼頭。
碼頭上早就有車隊在等著他。
從今年八月份開始,趙駿就已經不在汴梁,而是先去了武安鋼鐵廠。
因為蔡質那邊說對于汽車研發已經有了不少成果展示,他親自去看了之后,發現對方已經造出了一個汽車的原型機。
而且不是卡爾·本茨發明的類似于三輪車的三輪汽車,而是根據趙駿的指示,造出來的有棚頂的汽車。
除了外形簡陋了一些,整體框架都已經搭好,包括冷卻系統、供油系統、點火裝置等等。
趙駿不得不贊嘆他們的執行力。
雖然已經完成了汽車工業最難的發動機,但其它系統也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
然而蔡質他們卻在短短的九個月時間,居然還真讓他們打磨出來了一輛較為完善的汽車出來,也是一件奇事。
當然。
打磨出來一輛與量產還是有很大區別。
后世奔馳的創始人卡爾·本茨在發明出了三輪汽車之后,便迅速創建奔馳公司。
但直到十多年后,才發明出了商業汽車,挽救了差點倒閉的奔馳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