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歷十四年春,大宋皇帝陛下趙禎坐火車出行,巡游天下,體察民情。
他去了十三朝古都洛陽,也來了同為十三朝古都的長安。
看過了邙山風景,也住過一晚未央宮廷。
而這一趟關中之行,最讓他難以割舍和無法忘懷的,除了沿途的景色以外,還有一路所過的勞苦大眾。
在隨行記者的記錄下,趙禎親切地慰問了每一位他看到的困難百姓,與每一位見到的人和藹談話,這些讓隨行的每一位人員印象深刻。
文字描述通過電報傳回汴梁,各家報社爭相報道。
一時間趙禎親民的形象很快在民間流傳出去,他的聲望自然也達到了頂點。
反觀趙駿則一直處于一個旁觀者視角。
他既沒有告訴趙禎怎么做,也沒有對趙禎深入民間的行為有任何支持或阻攔。
他只是一個旁觀者。
因為在趙駿看來,這本身就是一場趙禎自己的社會實踐。
或者說趙禎在對皇室政權的自救。
趙禎看懂了屠龍術嗎?
或許他看懂了。
但他也正是因為看懂了才會清楚地意識到,皇室政權未來沒有出路。
工業革命之后,世界的歸宿只有兩條,一條是資本控制世界,另一條是站在百姓立場為百姓服務的社會思想。
前者是資本控制世界,后者是工農階級,不管是哪一條,反正跟封建皇權都沒有半毛錢關系。
屠龍術的本質就是屠了趙禎這樣的龍,又怎么可能會教趙禎坐穩自己的江山呢?
所以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趙禎必須自己實踐探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來。
畢竟對于皇帝來說,哪怕是仁宗,也不可能把皇權交出去。
這亦是他現在正在尋找的方向。
至于趙駿。
趙駿的立場已經固定了,幫趙禎只是一些主觀和客觀的原因。
畢竟你在這個時代搞任何路線都沒有意義,吃飽飯才能考慮你未來要走什么道路。
而如果能夠讓每個老百姓都吃飽飯,穿暖衣,那再去談什么道路又有什么意義呢?
因為這本身就已經達到了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
所以眼下趙禎是為了自救,可趙駿未來還要走的路卻很長,想要完成心中的理想世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現實。
在這種情況下,他自然就只會作為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去看待趙禎自己去尋找一條屬于他的出路,而不會給予他任何幫助和提醒。
簡單來說,就是趙禎自己摸索出了什么道路那是他自己的本事。
趙駿有自己的道路要走,雙方互不干涉就行。
二月中旬,在長安未央宮住了幾天,一行人便從關中離開,坐火車到了成都。
趙禎到訪了武侯祠,去過了昭烈帝廟,從三國時期到如今大宋,千百年下來,武侯祠和昭烈帝廟早就已經破爛不堪。
歷史上需要到明朝洪武年間,蜀獻王朱椿對昭烈帝廟、惠陵以及武侯祠重新修繕和整合,才再有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