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謝爾的死因是后腦遭到重擊而亡,沒有明確的嫌犯,一切看起來都像是一樁街頭小報上不會引起太大關注的普通謀殺案。
唯一不尋常的地方就在于它發生在安德沃爾,時間也剛好是二十一號。
現場的不尋常之處,則是在于有一本打開的列車時刻表,被反扣在柜臺上。
而這本時刻表名為,abc列車時刻表。
至此,有種對弈正式拉開序幕之感,給楊超在半夜看得情緒高漲。
案件發生,波洛接著開始走訪,細致地探究案情。
可在安德沃爾案件真相尚未得出之時,波洛再度收到了來自abc的信件。
第二封信。
信中,abc再度做出了預告,這一次是二十五號,濱海貝克斯希爾。
七月二十五日,案件如約發生。
在海灘上發現了一位年輕女孩的尸體,名叫伊麗莎白巴納德,咖啡館的女服務員。
死亡之時,身下墊著一本abc列車時刻表,翻開的那一頁正好是去貝克斯希爾的火車。
故事情節的編排十分緊湊,案件依照時刻表的字母順序發生。
第二案尚未完結,第三封信又至。
緊密的節奏,讓楊超沉迷其中,試圖通過細枝末節來找尋線索。
以目前情況來看,字母順序殺人的結構,應當是浮于最表層的假象。
兇手向波洛發起挑戰,犯下這么多起案件必然有其緣由動機。
到目前為止,根據已有的線索,楊超絲毫推斷不出動機。
這反而更加激起了楊超的興致,幾乎是迫不及待地繼地往后翻閱著。
第三案,第四案,一個一個鋪開,出場人物不斷增加。
細節豐滿,錯綜復雜地鋪展開來。
楊超則也覺得自己根據已有的線索,接近了案件的真相。
不知不覺間,楊超就已經讀到了真相揭曉的章節。
至此,在楊超看來,案件真相基本上已經對自己明了牌。
開始真相之章前,楊超頗為激動地搓了搓手掌。
推理的快感也在于,讀者與作者間的博弈對決。
根據自己看在眼中的線索,提前猜中真相,把所有的細節串聯起來,會產生一種莫大的成就感。
反之,猜測完全偏離,落入作者設下的陷阱,也會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爽感。
真相開始揭曉,楊超瞪大雙眼,有些驚喜。
在最后,他仍舊落入了陷阱之中,仍有反轉發生。
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當一根針插在針墊上最不惹人注意,謀殺等同,一起孤立的謀殺案與一系列謀殺案關聯在一起最不惹人注意。
藏葉于林用謀殺掩蓋謀殺
這仍舊是阿加莎寫出的犯罪手法,此套路也被許多推理作家沿用模仿。
包括嫌疑人x的獻身也有所借鑒。
即便是在嫌疑人x中讀到過這個套路,但楊超仍舊被這個反轉給驚艷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