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購科,飯后午休。
李銘在倒騰小世界里的苜蓿草。
他發覺搞出來的新品種跟初始目標不太一樣。
一開始他是想弄出普通土地上的高產品種。
自交授粉、雜交授粉,各種催生催熟,種子都不知道換了多少輪了,普通的高產品種還是沒什么亮眼成績。
倒是鹽堿地的良種繼續發揮出色,低度、中度鹽堿地都追上了普通土地的產量了,實在出乎他的意料。
此時,一畝苜蓿草的年產量一般為4000公斤左右。100公斤鮮草曬干就是大約27公斤,畝產干草就是1100公斤上下。
這已經是北方比較高產的牧草,南方的甜象草之類能畝產可以20000公斤,也就是20噸。
南北方的水肥、溫度等氣候差異,產量差距也就很大。
他把這個良種命名為鹽堿一號,通俗易懂的名字,適合在農民朋友中推廣。
上班時間到了。
副科長帶頭,采購科幾人一起去運輸科學車。
下午是學習理論和機械常識,崔師傅上午先讓大家摸了下貨車,再學這些理論知識就更沒那么空乏。這些理論常識也指導駕駛員處理一些汽車的突發故障。
崔師傅還真是有兩把刷子,實踐派教學。
李銘也認真學習,沒有無用的知識,只是大多數的時候沒用對地方。
辛苦上班一天的李銘回到小四合院。
飯菜已經備好,而且福伯福媽對他更熱情更親切。
在他想來,應該是婁曉娥已經跟福伯夫婦商量了買房子的事情。
在福伯夫婦看來,這姑爺是真心對婁曉娥好,一座四合院可不便宜。對比之前的許大茂,完全是兩極。
四合院差不多點的要千元,最便宜的也要一兩千元。
不是沒有更高價格的院子,而是因為大一點的院子一般都被拆分經租,住了好多戶人家。
經租房不許買賣。
現在賣房的大部分是離京去外地工作,百塊錢賣一兩間房。
也不是沒有幾百塊錢一套的小院子,基本是房倒屋塌沒法住,相當于買一塊地重建。
城市里面,木頭、水泥、石灰、磚瓦等建筑材料都不是想獲得就獲得,麻煩事一大堆。
由于李銘打算半夜再摸過來,吃完晚飯就先回95號院了。
扶車進大院門,李銘遇到倒座房的董大爺,“董大爺,隔壁的院子今天好熱鬧啊,是有啥好事么”
“歡送他們院的小伙子去甘省參加農墾建設。這個可不是光福那種,這個是真主動報名的。不止街道的領導,區里也有領導要來。”
“人家這覺悟才是真的高,參加邊疆建設。”
“誰說不是呢。聽說到這個月,已經有100萬人下鄉了。”
“這么多人啊,董大爺您這消息夠靈通的。”
董大爺手端茶杯,李銘扶著自行車,兩人邊聊邊走,進入前院。
“在報欄看報紙的時候,聽旁邊人說的。”
董大爺不用帶凳子,前院院子里的凳子都是這些長輩們坐。每次都得讓座,年輕一輩寧愿自帶馬扎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