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里的董大爺沒記清楚,他只和我說廠里有一家子上門找我。”
“沒什么好謝不謝的,您女兒的縫紉技術學得怎么樣了”
好似皺紋都少了些,郝秀花滿臉堆笑道“還不是很順手,做得有點慢。”
李銘客套的說道“剛學習的新手都那樣,你們要盡量少批評她,多鼓勵她,給她進步的信心。”
郝秀花感激道“幸虧有李科長您幫忙,不然她都沒地方學,我一定讓她好好學。”
馬大姐笑道“李科長能耐大,一下子解決了廠里好些困難家庭的難題。”
火腿腸分廠只有60個名額是廠里的,李銘不合適插手評議。
郝秀花的老公有黑歷史,評議很自然的靠后了。
這樣的家庭情況,基本上在市里面的機會也是很小。
但是家庭確實很困難,李銘剛好了解到市里面現在有棉布、棉花,但是缺乏棉衣、棉被。
京城急需趕制生產大量棉衣、棉被。
棉被的生產不好搞,棉衣還是能夠插一手的,李銘從港城弄了20多臺舊的縫紉機回京城。
他以城西的研究所的名義,把縫紉機租給了新成立的軋鋼廠服裝加工生產合作小組。
參加服裝加工的人都是廠里家庭較為困難的職工子女。
生產定單來自于市服裝鞋帽工業公司下轄的紅都服裝廠,計件工資的賺多賺少全憑個人努力。
沒有什么技術含量,李銘平常沒有關注這個事,詢問道“馬大姐,請來的裁縫師傅有認真教么”
馬大姐是廠里安排的這個合作小組的負責人,“都認真得很。”
“她們學得很快,現在已經能上手了。”
布料裁剪由服裝廠處理好,橫豎彎都是固定的款式,沒有什么特殊的工藝,年輕人想學會單獨的一項步驟還是比較容易的。
問都問了,李銘也就多了解些,“紅都服裝廠沒有多余的維修力量,咱們的維修對接有沒有找到合適的單位”
馬大姐回話道“咱們城東有好幾家服裝廠,幾十個服裝加工站。”
“我打算多問幾家對比,選技術比較好、時間比較充裕的談維修協作。”
也就是在京城這樣的城里,不然懂技術的維修工都不好找,或者說配件沒這么好找。
李銘稱贊道“您做工作做的仔細。”
“縫紉機出問題要維修的時候,她們也要在旁邊看著點,簡單的能自己修的還是盡量自己修,可以減少停工時間。”
馬大姐應下道“我會安排她們搞好生產總結的。”
李銘對郝秀花說道“郝大姐,讓您女兒安心學技術,合作小組不會缺服裝加工的業務。”
“不說從市里面要來的活,就是火腿腸分廠那么多人的服裝加工活也夠養合作小組的。”
不可能搶總廠的活,總廠原先有隨來隨走的拆洗、縫紉小組,總廠的勞保服裝是由市里面統一安排生產。
其實,內地缺的是機器設備和布料,不然服裝生產加工是忙不過來的,市場上的服裝供不應求。
郝秀花表態道“我一定囑咐她努力工作,不辜負您的一番好意。”
李銘溫和道“也別太累了。”
很多人很拼命的工作,太透支了身體,最后還得治病,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