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二十年后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時滿朝上下才認識到洋槍洋炮的厲害。
他們才不得不承認,洋槍洋炮就是比清軍的大刀長矛要先進,用它不是用夷變夏。
清楚的認識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不僅要買還要造。
“大力開展洋務運動的洋務派大臣大多是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首的漢族官員,他們都是科舉考試的佼佼者。”
“在太平天國起義期間,隨清政府以漢制漢的戰略原則下,他們三人得以施展拳腳。”
“但在重滿抑漢的政治格局中,他們的每一步都需要格外小心謹慎,洋務運動的每一項舉措都要不斷向清廷上奏。”
“此時,清政府內部的保守勢力依然強大,但支持洋務運動的行列里也有一些舉足輕重的人物。”
“1864年的一天,一艘戰艦抵達天津附近。”
“準備進京上任的新任普魯士公使李福斯突然發現,大沽口有三艘丹麥商船。”
“由于普魯士與丹麥正在歐洲交戰,李福斯下令,俘獲丹麥商船,作為自己上任途中的戰利品。”
“當時美國傳教士在總理衙門下屬機構同文館翻譯的萬國公法完成后不久,清朝官員根據萬國公法中國際法的相關條例,拒絕接納李福斯作為公使進駐北京,理由是這種將歐洲戰爭擴大到中國境內的行為是非法的。”
“最終,李福斯不得不釋放丹麥商船,并支付了一千五百美元的賠償金。”
“這位頗具膽識遠見的清朝官員,正是時任總理大臣的恭親王奕。”
“總理衙門也當即印發了三百部萬國公法給各省當局,讓朝廷的官員們開始學習用國際規則維護國家權益。”
“道光皇帝龍生九子,第四子是咸豐皇帝,而第六子便是愛新覺羅奕。”
“恭親王奕,身份高貴,為人機敏,勇武有力,作風果斷。”
“1861年,恭親王留在北京簽署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
“也在痛定思痛之后,會同大學士桂良、文祥上了一個奏章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折。”
“這個奏折是心理上遭到嚴重挫折的清政府統治階層,對兩次鴉片戰爭失敗的一個全面反思和總結的文件。”
“它的一個重大突破是終于承認俄、英、法、美等國實力上強于清朝,無論剿還是撫,都將面臨國家利益的喪失。”
“而在灰心喪氣中,咸豐皇帝也不得不準奏。”
“這六條建議有設立一個專門的衙門來處理外交事務;在天津設立一個辦理通商大臣,以管理三個北方口岸;令廣東、上海各派兩名通曉外語的翻譯來京當差;在八旗子弟中挑選天資聰穎、年齡在十三四歲以下者,學習外國語言;各海口內外商情與各國新聞紙按月呈報總理衙門。”
“盡管這個奏折并沒有顯示清朝統治者愿意主動地了解外界事物的改變,但至少表明他們愿意面對現實了。”
恭親王曾國潘、左宗棠、李鴻章都是地方官,沒有中央朝廷的支持,很難推行洋務運動。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他是朝廷里面最有見識的一個人,深刻明白洋務運動的重要性,因此才選擇支持他們三人。
他之所以支持學習西方,大搞洋務運動,主要是因為他從談判中發現了一個秘密。
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之后,他是留下來跟英法聯軍談判的。
在談判過程中他突然發現重要一點,英法并不是說要把大清王朝推翻自己當皇帝,英法只是要求大清通商、關稅、租界、賠償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