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明治維新改革當中,不光是軍事的改革,而是全部一起改革。
因此日本改制之后有聯合指揮系統,而他們大清國就沒有這個東西。
中日甲午戰爭開打,整個日本是全國的總動員。
軍事總動員,陸海一起打。
而大清國則是各個戰區為戰,兩廣總督不管,湖廣總督也不管,只剩下他一個直隸總督來打日本。
就這樣的一個局面,甲午戰敗的原因也不僅僅只是北洋海軍武器裝備的落后,大清國沒有舉國之力迎敵也是一重大原因。
“而此時的大清朝卻是猝不及防地面對一場近代化戰爭,舉國上下對于該不該打、究竟該怎么打,一片茫然。”
“朝堂上一片嚷嚷,不少朝廷大員仍將日本視作不堪一擊的小國,卻始終沒有明確的對敵策略。”
“李鴻章則試圖求俄、英兩國進行干涉,牽動日本動兵。”
“然而,這一次,李鴻章的外交斡旋并沒有換來實質性的支持。”
“在軍情和輿論的壓力下,李鴻章租用英國汽船,在北洋戰艦護航下向朝鮮增兵。”
“七月二十五日,遭到日艦突然襲擊,英籍商船高升號被擊沉,七百多名清軍葬身大海。”
“就在同一天,日本陸軍也由漢城出發,南下進攻駐扎在牙山的清軍。”
“八月一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甲午戰爭正式爆發。”
“高升號事件發生后,英國國內輿論一致聲討日本對國際公理的踐踏,軍方也要求對日軍實施報復。”
“當年十一月,英國法院裁定,高升號事件中,日本沒有過錯,清政府則要賠付英國商船的損失。”
“時任清朝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對于清政府的外交慘敗直言不諱地說。”
“所有國家均向中國表示同情,并說日本這樣破壞和平是不對的。”
“但沒有一個國家,采取任何實際行動幫助中國。”
“我不相信靠正義可以成事,正像我相信單拿一只筷子不能吃飯一樣,我們必須要有第二只筷子,也就是實力。”
張之洞唯有自身的強大才是最重要的,依靠外力終歸不靠譜,血淋淋的例子就擺在眼前。
在甲午海戰這場戰爭中,日本不斷地在利用或者說玩弄國際法。
就比如高升號事件,他清楚的明白這是李鴻章故意為之的。
他清楚李鴻章是不想和日本打仗的,于是就想出了這么一個計謀。
租用英國的艦船運送兵力,就是為了趁機吸引日本來偷襲。
而李鴻章這么做的理由也很簡單,高升號一旦被日本擊沉,那英國就會出面對付日本。
如此一來,大清國的危機就可以解除了,不用再面對咄咄逼人的日本。
最終的結果,也確實如李鴻章所看到的那樣,租用英國的高升號運兵船被日本擊沉了。
他甚至都能猜到李鴻章得知計謀成功的那一刻有多么開心,日本終于被英國運兵船擊沉了,期待著英國趕緊出手揍日本一下。
可最后的結果,出乎大家的預料,整個事情突然翻盤了。
他之所以說日本玩弄國際法,是因為他后來了解到日本為什么翻盤了。
原來是日本人跑到英國,找了牛津和劍橋的幾個著名的國際法專家寫了一篇文章,一下子把這個事情的性質給顛覆過來了。
文章說這不是打沉了一條英國的商船,這條英國商船之前被大清國士兵給綁架,說是中國士兵拿著刀架在船長脖子上,然后英國船長非常及時地了一些配合這個的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