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小日本居然在朝鮮找事情,要找大清國的麻煩。
1884年,法國人又來找大清國麻煩,日本趁機又在朝鮮找大清國麻煩。
接連不斷的出現問題,再往前更多,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
但是從1885年海軍衙門設立,定遠號、鎮遠號回來之后,一直到1890年。
這整整五年時間,大清國的東亞海疆真的做到了海不揚波,風平浪靜。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滿朝文武都覺得,這支力量已經足夠讓大清國安穩睡覺了,滿朝文武都認為應該暫停購買外洋槍炮。
可關鍵這個暫停的時間節點,實在是太巧了。
早不來晚不來,偏偏這個時間節點暫停。
1890年的時候,西方海軍正在經歷大變革。
可無奈就在那一年,他們大清國這時候停掉了軍艦槍炮的購買。
甲午戰敗之后,他得知這一切的時候,可以說是欲哭無淚。
而日本海軍正是在這個關鍵時間節點,完成了對大清國的趕超。
可大清國的海軍偏偏在這個時候停下來了,正中日本的下懷,被日本迎頭趕上。
“1894年五月下旬,大連灣,北洋海軍正在進行三年一度的大校閱。”
“在震耳的炮聲中,一封電報被交到了北洋大臣李鴻章手中。”
“朝鮮東學黨起事,倭人已派艦來此保護其商家與居民。”
“望著眼前的大艦隊,李鴻章心里浮現出前所未有的憂慮。”
“自己兩個月前上奏朝廷,申請購買快船快炮,嘗試向戶部軍火禁令發起挑戰,然而在清流派的一致反對聲中再次被擱置。”
“如果此時和日本開戰,北洋海軍等于是喪失了戰前最后一次更新裝備的機會。”
“1894年,朝鮮秘密社團東學黨發動起義。”
“朝鮮國王請求中國平息事態,清朝海陸兩軍進駐朝鮮。”
“得知此事,日本欣喜若狂,認為這是挑起戰爭的絕好機會。”
“日本內閣會議迅速通過決議,以保護僑民和使館為借口,派兵前往朝鮮,進駐漢城。”
“在起義平息后,日本不僅不退兵,反而向朝鮮半島持續增兵。”
“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訓示駐朝大使大鳥圭介,促成中日沖突實為當前之急務,為實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六月五日,日本成立了一個以天皇為名義首腦,由日本軍人精英組成的戰時大本營,并制定了完整的作戰方案。”
“日軍總目標是將陸軍主力從海上輸送入渤海灣,擇地登陸,在直隸平原與中國軍隊進行決戰。”
“然后進攻北京,迫成城下之盟。”
“要達到這一目的,關鍵是海軍作戰的勝負。”
“所以,日軍部署第一階段,派遣一部分兵力進入朝鮮牽制清軍,在海上與北洋海軍進行決戰,爭奪制海權。”
李鴻章大清國的一個地區和日本的一個國家打仗,先天就處于弱勢,甲午戰爭的戰敗也情有可原。
他并不是想為北洋海軍的戰敗找借口,而是事實確實如此。
他們大清國建立的海軍是孤零零的,并沒有與之配套的近代軍事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