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是峣關的守將想叛秦,部下的士卒未必服從。
如果士卒不從,后果將不堪設想,還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機消滅他們。
于是,他率兵向峣關突然發起攻擊,果然秦軍大敗。
如此種種,要是沒有張良為他出謀劃策,他也不可能奪取天下。
“公元前207年,擁有四十萬大軍的項羽,因劉邦先入咸陽非常惱火。”
“范增因劉邦之前貪財好色,但是進入咸陽卻一反常態,斷定其有大志向勸諫項羽殺掉劉邦。”
“項羽的叔父項伯同張良交好,于是連夜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想叫張良一起離開。”
“張良因為仁義不肯離,轉而告訴了劉邦。”
“張良獻計,請項伯向項羽轉達劉邦的善意。”
“后劉邦和項伯約定結為兒女親家,項伯建議第二天早晨劉邦一定要親自向項羽賠罪。”
“劉邦帶著一百多人于鴻門見項羽,向項羽謝罪,被項羽留下飲酒。”
“席間,項羽的謀臣范增屢次舉目示意項羽,又再三舉起所佩玉玦,暗示他速下決斷,殺死劉邦。”
“項羽猶豫不決,默然不應。”
“范增只好又從帳外召來勇士項莊,授意他舞劍助興,伺機殺掉劉邦。”
“項伯看出破綻,拔劍對舞,時時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劉邦。”
“張良一看情況不妙,趕快起身出帳去找樊噲,命其速去護駕。”
“樊噲二話沒說,持劍擁盾闖入軍門,直奔帳下,兩眼怒視項羽,頭發上指,大有萬夫不擋之勇。”
“項羽欣賞樊噲英武,賞肉賜酒。”
“左右的侍從捧上一大杯酒,樊噲站著一飲而盡,并借題發揮地數落項羽。”
“厲聲陳述劉邦的勞苦功高和忠義,指斥項羽疑心太重。”
“項羽一時竟被樊噲慷慨激昂的言辭所震懾,無言以對,只是招呼樊噲坐下。”
“過了一會兒,劉邦見情勢已漸好轉,便借口入廁,招呼樊噲出帳,張良隨之而出。”
“三人商量對策,決定由樊噲保護劉邦趕快脫身,張良留下來應付局面。”
“張良解釋劉邦恐懼項羽的責備,已經回到軍營了。”
“如此在項伯與張良的幫助下,劉邦與項羽在鴻門宴之中有驚無險。”
“張良在這次生死攸關的斗爭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幫助劉邦安全脫離虎口,又使項羽內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禍根。”
項羽一時心慈手軟,最終竟然釀成大錯,后悔不該不聽亞夫之言。
要是在鴻門宴上,他聽從亞夫的建議,趁機除掉劉邦,也就不會有如今的威脅。
一想到自己對劉邦這個敵人動了惻隱之心,以至于錯失了鴻門宴上的大好時機,他就悔恨不已。
每每回想起來,他就恨不得給自己一巴掌。
當初亞夫認為劉邦是一個威脅,必須要除之而后快,以絕后患。
但他認為劉邦敢來鴻門宴,就證明沒有二心。
再加上劉邦來了之后,剖肝瀝膽的自辯。
他想起和劉邦曾經一起同生共死的歲月,于是就動了惻隱之心。
可如今說再多也沒有用,再后悔也晚了,一切都晚了,劉邦的優勢遠比他大得多。
而且原先歷史上劉邦成功打敗了他,這讓現在的他想要翻盤成功近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