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張良竭盡全力扶持韓王成,揮師收復韓國地盤,游兵于潁川附近。”
“時而攻取數城,時而又被秦兵奪回,遲遲未能開創大局面。”
“年底,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并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
“秦二世三年七月,劉邦率兵攻占潁川,韓王和張良便與劉邦會合了。”
“劉邦請韓王留守陽翟,而讓張良隨軍南下。”
“九月,軍隊抵達南陽郡,南陽郡守退入宛城固守。”
“劉邦滅秦心切,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算繞過宛城繼續西進。”
“張良認為不妥,劉邦采納了他的建議,立即更換旗幟,率兵乘夜間抄小路悄悄返回。”
“拂曉時分,劉邦的軍隊已把宛城重重圍住。”
“接著,劉邦以攻心之術,招撫南陽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輕取了宛城。”
“解除了劉邦西進的后顧之憂,劉邦兵威大振。”
“南陽郡的其它城池見太守已降,紛紛起而效之,望風而降。”
“隨后劉邦率軍抵達峣關,這是通往秦都咸陽的咽喉要塞,也是拱衛咸陽的最后一道關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
“劉邦趕到關前,想要親率所部兩萬余眾,強行攻取。”
“劉邦惟恐項羽大軍先入關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張良問計。”
“在張良的錦囊妙計之下,峣關的秦軍大敗,退守到藍田縣。”
“劉邦乘勝追擊,引兵繞過峣關,大敗秦軍于藍田。”
“大軍繼續西進,于公元前207年十月抵達霸上。”
“這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秦王子嬰眼見大勢已去,只好開城出降。”
“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內的大秦帝國滅亡了。”
“劉邦從奉楚懷王之命西進到進入關中,歷時僅一年。”
“由于劉邦采納了張良的計謀,保證了軍事上的順利進展,從而贏得了時間,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
劉邦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可以說,他之所以能一步一步坐上九五之尊的寶座,離不開張良的運籌帷幄。
猶記得當初急著滅秦,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算繞過宛城繼續西進。
還好張良及時勸阻了他,這才沒有讓他釀成大錯。
雖然急于進關,但這一路上秦兵還很多,而且都扼據著險要的地勢。
當時要是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從后面追殺過來。
那時強秦在前,追兵在后,他就很危險了。
還有在攻取峣關時,也是張良的妙計,才讓他先項羽一步進入關中。
那時秦軍鎮守峣關的兵力還很強大,不可輕舉妄動。
張良聽說峣關的守將是個屠夫的兒子,認為這種市儈小人,只要用點錢財就可以打動。
張良還讓他派先遣部隊,在四周山間上增設大量軍隊的旗號,虛張聲勢,作為疑兵。
然后再派酈食其多帶珍寶財物去勸誘秦將,事情就可能成功。
最后他按照張良的計策行事,峣關守將果然獻關投降,并表示愿意和他聯合進攻咸陽。
他原本還很心動,也是張良及時提醒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