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看到秋天鳥的細毛,但是看不到一車柴火,大王肯定不會相信這種鬼話。”
“舉不起一根羽毛,是因為不肯舉。”
“看不到一車柴火,是因為不肯看。”
“不實行仁政也是一樣,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當時,所有的諸侯國都在變法圖強。”
“各路諸侯也都是崇尚霸道,熱衷于富國強兵,開疆拓土,講求實際功利。”
“但孟子推崇的是省刑罰、薄稅賦,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的仁政。”
“對于國君普遍關心的攻城略地,孟子極為反感。”
“孟子曾說善于打仗的人,要給予最重的刑罰。”
“唆使諸侯拉幫結伙打仗的,要給予次一等的刑罰。”
“強令百姓墾荒種地的,要給予再次一等的刑罰。”
“孟子主張學習堯舜禹那一套,在紛爭的春秋戰國時期根本行不通。”
“雖然政治上不是很得意,但是孟子的名氣卻越來越大。”
“在游歷過程中,雖然孟子受到了列國的尊崇和禮遇,待遇比孔子那時候也強多了。”
“可是孟子的思想基本沒有被哪個國君推行,因為實際上完全做到仁政是很難的。”
“經過二十幾年的游歷,沒有啥實際成果。”
“于是孟子歸隱故土,和弟子們著書立說,寫成了孟子一書。”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都是出自孟子一書。”
“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把孟子,以及論語、中庸、大學并稱四書。”
“四書是儒家思想的靈魂,也是科舉考試必考的內容,也將孟子的地位推向了高峰。”
“孟子成為儒家思想的代表,開始以孔孟并稱。”
“到了元朝,更是追封孟子為亞圣公,亞圣之名便成了孟子的代稱。”
嬴政:孟子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以致于一生都未能施展抱負也就不足為奇了。
孟子對國君普遍缺乏應有的禮數,和國君對其的尊敬禮待形成了鮮明反差。
總體而言,各國國君對于孟子都是相當尊敬優待,即使他們對孟子的主張思想不予采納。
比如齊宣王,拜孟子為客卿,出門時安排隨從數百人,待遇是沒得說了。
然而,一次齊宣王派人請孟子次日上朝議政。
孟子推說自己有病,不能上朝,結果第二天卻跑去別人家里吊喪。
世人認為孟子不應該如此對待齊宣王,但孟子卻壓根不以為然,還認為自己才是最尊敬齊宣王的那一位,因此不必拘于小節。
此外,孟子有時面見齊宣王一言不發掉頭就走,還說自己是在磨磨齊宣王的性子。
儒生認為這是孟子不畏君權、極具風骨的表現,但其實不然。
自古以來中華都是一個禮尚往來的社會,孔子本人也很重視禮。
且不說是國君,哪怕是一個對你優待尊重的普通人,也應該以禮還之。
但孟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擺出名士派頭,給國君們難堪。
這也是遇上了齊宣王這樣寬宏大量的國君,還有尊重士人的戰國時代大背景。
要是放在他大秦,他肯定不會給孟子好果子吃。
孔子重禮,孟子好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