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禮數方面,孟子還不如他的祖師爺孔夫子。
總是孟子的這番操作,也難怪國君們都是對其敬而遠之了。
孟子除了對國君缺乏禮數,在關鍵問題上的態度也讓人無法認同。
孟子在齊國的時候,正逢燕國內亂,再加上兩國有世仇。
因此齊國就想出兵討伐燕國,為此齊國大夫特此去征求孟子的意見。
一開始,孟子明確表示了支持的態度。
但后來,孟子卻又表示自己的表態屬于閑聊性質,不是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還鄙夷的表示齊國和燕國是一丘之貉,辯解自己不可能勸說一個和燕國一樣不仁義的國家去攻打燕國。
孟子的話不僅前后矛盾不一致,而且自己在齊國享受優待還鄙夷齊國的行為無疑是在吃飯砸鍋,因此自然引起了齊國上下的不滿。
正因為孟子存在種種的大小問題,以致于其一生都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負。
然而其中最大的原因,還是在當時的戰國亂世大背景下。
孟子美好而空洞的政治理論完全是空中樓閣,不能幫助各諸侯國解決任何實際問題。
正所謂空談誤國,無論是家事國事,都只有從現實出發,認認真真解決實際問題,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孟子一生雖然并非功成名就,但是孟子一書卻被封為儒家經典,關鍵在于孟子的思想主張。”
“第一個思想主張,仁者無敵。”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其實就是人心,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
“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百姓的衷心擁護。”
“反之,如果不顧百姓死活,推行暴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被百姓推翻。”
“想要做到仁,總結起來,可以概括為五點。”
“一是親民,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民同樂。”
“二是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
“三是尊人權,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認為如何對待百姓這一問題,對于國家的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四是富有同情心,要求統治者用推恩辦法來治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樣做便能得到百姓的歡迎和擁護,從而達到無敵于天下。”
“五是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
“孟子要求對一切的暴君污吏進行嚴厲的譴責,力圖實現清正廉潔的政治氛圍。”
“雖然孟子的仁政理念并沒有得到實施,但是并非純屬理論。”
“如果要是從經濟政策著手,對農業社會而言,百姓只要平安度日,得以養生送死無憾。”
“然后加以適當的教育,提升社會秩序的水平,國家自然會步入正軌。”
“但可惜在戰爭年代,孟子的思想并沒有得到各個諸侯國的實施。”
“第一個思想主張,性善論。”
“在孟子的倫理哲學中,性善論是他的一個標簽,與荀子的性惡論相對。”
“孟子的性善論強調了教育的可能性,而荀子的性惡論強調了教育的必要性。”
“孟子以性善論作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認為仁、義、禮、智、信等倫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
“同時性善論認為通過學習人人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君子,又強調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義。”
“第一個思想主張,因材施教。”
“孟子一貫以孔子的正統繼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
“孟子不僅授徒講學,培養出了眾多等優秀的學生,還與弟子一起著書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