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一死,韋后掌握了所有的主動權。”
“韋后將所有親信安排在重要崗位,又調來五萬府兵和禁軍保衛皇宮。”
“準備好后才為中宗發喪,宣布自己臨朝親政。”
“韋后企圖像武則天一樣自己當皇帝,安排李顯的四兒子李重茂繼位,李重茂也非韋后所生。”
“韋后想先臨朝親政,等待時機成熟后,再害死李重茂,從而實現她的皇帝夢。”
“但是韋后不知道,她的皇帝夢要想實現,其實還有一個大障礙。”
“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都是武則天的兒女,他們也有很大的權勢。”
“這時被韋后任命的宰相一邊鼓勵韋后稱帝,一邊和安樂公主密謀除掉李旦和太平公主。”
“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墻,兵部侍郎本來就是韋后的人,與宰相的交情不錯。”
“當得知宰相想害死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時,頓時嚇壞了。”
“謀殺相王、太平公主和皇帝,如果行動失敗,豈不是株連九族的大罪。”
“最后兵部侍郎決定把這件事告訴李隆基,同時又勸李隆基盡快行動恢復大唐社稷。”
“李隆基是李旦的兒子,雖然小時候沒在宮中長大。”
“但李隆基有勇有謀,在長安城結交了很多英雄豪杰,還獲得萬騎軍的信任。”
“唐太宗在位時,選了一批英勇善戰的人跟隨自己巡游打獵,這一批人被稱為百騎。”
“武則天在位時,把這批人發展為千騎。”
“到了唐中宗時期,發展成萬騎,是很厲害的一支部隊。”
“太平公主得知中宗李顯被毒害后,韋后掌權,便和侄子李隆基聯手。”
“由太平公主做幕后策劃,聯絡朝廷百官。”
“李隆基負責招募軍隊,準備進一步行動。”
“李隆基打著父親李旦的名義,帶領著兵部侍郎等人行動。”
“李隆基穿著便衣埋伏于禁宮中,左右羽林軍將士在玄武門駐扎。”
“待到二更李隆基一聲令下,眾人殺進宮內。”
“韋后死于亂兵之手,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人也都被斬首示眾,這就是有名的韋后之亂。”
朱棣:唐中宗被韋后所毒殺,這不過是唐玄宗故意抹黑罷了。
神龍政變后,李顯再次登基,韋后時隔二十年再次母儀天下。
李顯登基后對韋皇后可謂是愛護之極,允許韋皇后像母親武則天那樣臨朝攝政,允許韋皇后培植勢力,甚至允許韋皇后包養男寵。
李顯縱容韋后的一系列行為,明顯是為了報答妻子當年在房州的種種溫情。
不僅是對韋皇后,對韋皇后唯一的女兒安樂公主也是極盡寵愛。
可就是這樣一位好丈夫、好父親,竟然傳聞被妻子和女兒毒死了。
雖然《舊唐書》言之鑿鑿,但是唐中宗之死的真相似乎并非如此。
原因一,史書自己的矛盾。
在《舊唐書》中,記載韋皇后和安樂公主謀劃毒死李顯。
但是在后妃傳部分又記載李顯駕崩時,韋皇后懼怕有人歸罪于情人和女兒安樂公主,于是秘不發喪召集親信入宮商議。
這之中有兩條隱藏的信息,其一就是‘有人把唐中宗之死歸罪于安樂公主和情人",而不是‘唐中宗是安樂公主和情人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