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韋皇后竟然是在事情發生后才召集親信商議。
如此大事,難道不該早做準備,提前把事情都商量好。
非要等事情出了才開始著急忙慌的商量,這似乎并不是一個陰謀應有的樣子,倒確實是一種應對突發事件的行為舉止。
而在唐玄宗本紀中根本沒有提到韋后毒殺中宗之事,作為唐玄宗發動唐隆政變的一個重要原因,玄宗本紀卻只字未提,這就足以說明問題。
在《舊唐書》中記載安樂公主的部分提到了安樂公主的許多事情,獨獨漏掉了她曾經殺父弒君之事。
按說這可是安樂公主最大的罪行了,漏掉哪一條都不會漏掉這一條。
原因二,韋皇后還沒有準備好。
除了韋皇后應對中宗暴崩所暴露出的驚慌失措,從全局來看,韋皇后根本還沒有達到應有的政治積累。
武則天30歲被立為皇后,67歲時高宗駕崩,居皇后位長達37年。
武則天有充足的時間培植勢力、建立威信、打擊異己。
而韋皇后復立為皇后才五年而已,前有五王專權,又有李重俊之亂的打擊,韋皇后的勢力根本達不到獨掌朝政的水平。
朝中擁護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官吏不在少數,韋皇后的勢力尚不能與他們抗衡。
韋皇后所面對的李家勢力遠比武則天當年面對的李家勢力要強得多,這一點韋皇后心里比誰都清楚。
有李顯的庇護,韋皇后還可以繼續發展,逐步清除這些障礙。
可李顯一旦離世,自己就要獨自站出來和他們相爭,韋皇后不至于看不透這層利弊。
原因三,韋皇后與安樂公主仍被以禮安葬。
韋皇后和安樂公主被李隆基的政變軍所殺,隨即被追廢為庶人。
按理來說她們已經不再是皇后和公主了,但是不久后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竟然又被以禮改葬。
韋皇后以一品之禮葬、安樂公主以三品之禮葬,這無疑又承認了她們生前的身份。
可在尊重禮法的大唐,殺父殺夫弒君那是十惡不赦之罪。
如果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真的害死了唐中宗,朝廷無論怎么處置她們都不為過。
可她們的以禮改葬正說明了李旦父子其實并不認為二人殺害了唐中宗,那只是政變的一個口號而已。
原因四,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沒有理由殺害唐中宗。
唐中宗對她們不是一般的好,除了安樂公主封皇太女之事,李顯幾乎是百依百順。
可是這并不能成為安樂公主想要毒殺父親的理由,因為她想當皇太女無非就是李顯死了她接班。
可是韋皇后這關安樂公主就通不過,李顯死后肯定也是韋皇后才是安樂公主。
其次,當時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的實力不足,有誰會蠢到在實力不足時砍身后擋風的大樹。
韋皇后畢竟在政治旋渦中掙扎了多年,她怎么會不懂這個道理。
所以,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完全沒有動機殺死中宗李顯。
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所以背上這么一口黑鍋,極有可能是李旦父子為了強化自身正統性和政變合法性所作的春秋筆法。
畢竟李隆基才是勝利者,自然說什么是什么,這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修史之人看到前人留下的史料自然也會自己去思考,但是又不能完全否認這些記載,于是也就有了記述上的不同。
這樣一來,既沒有否認歷史記載,又闡明了自己的立場,但也就造成了這樣一個歷史之謎。(本章完)
(看完記得收藏書簽方便下次閱讀!)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