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所屬的唐朝正值李世民貞觀之治時期,國力非常強盛,中原地區外的各邦都爭先恐后想與唐朝結交。
所以文成公主對他們而言,是能保住他們和平的守護神,更是與中原實現對話溝通的橋梁。
再者,倘若文成公主在吐蕃所受待遇不好,唐朝皇室定會對吐蕃追責,而吐蕃的實力又不足以抵擋唐朝的進攻。
所以文成公主對他們而言就是一件易碎的寶物,必須要好好捧在手心上對待。
而王昭君就沒那么幸運了,她所屬的時代正是漢元帝與漢成帝統治時期。
因漢元帝寵信宦官,漢朝的國力早已日漸衰退,對匈奴造不成多大的威脅了。
所以匈奴王室也基本沒有把漢王室放在眼里,即使王昭君所受待遇不好,漢王室也不敢過分追究責任。
其二,兩位和親使者的身份不同。
文成公主雖說不是李世民的親生女兒,但好歹也是皇室之女,與李世民流著同樣的血液。
身份地位自是甚高,說話也更有分量,所以她可以輕易廢除藏族地區的陋習。
吐蕃若不好好對待,必定遭到唐朝皇室的譴責。
而王昭君卻只是平民出身,說話沒有分量。
背后也沒有一個強大的家族為她撐腰,自是只能受人欺凌,隨波逐流。
其三,所前往的地區與中原文化的密切度不同。
西藏地區與中原地區文化密切相連,影響力最大的就是佛教文化。
文成公主進藏可以說與西藏地區的人們有著充足的淵源,所以也更容易被當地人所接受。
而王昭君所進入的匈奴地區是出了名的野蠻,匈奴地區的大部分人對中原文化所知少之又少。
王昭君嫁過去后不僅沒有淵源,還存在著生活習慣上的沖突,自是難以被匈奴地區的人們所接受。
自古以來便有不少文人對和親進行抨擊,需要一個弱女子的幸福來保持和平而羞愧。
但是大多數文人之所以會對和親發出抨擊,都只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歷史中的個體,他們只看到了遠嫁的公主內心的煎熬。
但如果把和親放在整個宏大的歷史格局中,就會發現其實和親是一件偉大的壯舉。
雖說,和親犧牲了一位女子的幸福。
但是如果不和親,兩國交戰,那么將會有無數將軍士兵戰死。
這些男兒背后更是一個家庭,他們是兒子、是父親、是丈夫。
倘若他們都戰死了,一個國家將會出現多少支離破碎的家庭。
有多少女子要忍受喪夫之痛、喪子之傷,有多少孩子自出生下來就會沒了父親。
如果和親,那么犧牲的只會是一個女人的幸福。
但這份幸福能拯救兩個國家中無數女人的幸福,更能避免無數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
同時和親所帶來的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能夠為兩國的發展創造出巨大的財富。
所以,拋開個人得失的小格局,和親在歷史的發展中有其偉大的作用。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