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有執政能力,但是和武則天比起來,可就差遠了。
如果她當皇帝,她各方面優勢都不在,而且還有李顯李旦存在。
這兩個人,絕對不會善罷甘休。
就算他們想善罷甘休,也有不少大臣會擁戴他們鬧事。
除非武則天把這兩個兒子殺掉,但是顯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綜合種種考慮。
武則天最后還是沒有把皇位傳給太平公主,而是還給了李家。
雖然太平公主也很能干,武則天也非常喜歡太平公主。
但武則天怕一旦將皇位傳給太平公主,天下人不服氣,到時候天下又會大亂,最終受苦受累的還是老百姓。
“公元701年,張昌宗和張易之的讒言害死了兩家的嫡系繼承人,招致武李兩家的反感。”
“次年,太子李顯、相王李旦以及太平公主聯合上書,請求封賞武則天最寵愛的張昌宗為王。”
“當時,武則天已經率領朝廷從洛陽回到李唐舊都長安。”
“武則天拒絕了這個請求,改封二張為國公。”
“公元703年,張昌宗誣告魏元忠與太平公主的情人。”
“二人因此被下獄,二張和太平公主以及李家的關系徹底破裂。”
“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誅殺了二張,逼武則天遜位給太子李顯。”
“由于太平公主參與誅殺二張兄弟,她因功受封鎮國太平公主。”
“公元707年,安樂公主要求唐中宗立她為皇太女,同時武三思父子掌權,引起太子李重俊的不滿。”
“七月,李重俊謀反,殺死了武三思父子。”
“但在進攻皇宮時被隨從殺死,政變失敗。”
“之后,唐中宗想要徹查與政變相關的人。”
“安樂公主和兵部尚書借此機會想要對太平公主和李旦進行陷害,誣告他們與李重俊勾結。”
“然而,主審官在審訊中向李顯流淚進諫。”
“為太平公主和李旦鳴不平,二人得以幸免于難。”
“之后太平公主和安樂公主各自拉幫結派,相互誹謗。”
“公元710年,燕欽融面見唐中宗,狀告韋皇后干預朝政,安樂公主謀逆反。”
“燕欽融出殿后不久,便被韋皇后的死黨、宰相宗楚客派人殺死在殿前。”
“同年六月,李顯被韋后與安樂公主毒死。”
“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一起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由韋皇后主持政事,相王李旦參謀政事。”
“但不久后,宗楚客率領宰相一同上表。”
“請求韋皇后臨朝主持政事,免去相王李旦參謀政事的職務。”
“7月,太平公主參與了李旦之子李隆基等誅殺韋后的行動,清除韋皇后的黨羽和支持皇太子李重茂的人。”
“最終,太平公主成功將相王李旦擁立為新的皇帝,太平公主也因此晉封萬戶。”
“李旦常和太平公主商討朝廷大政方針,還會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征求她對某些問題的處理意見。”
“每當宰相們奏事的時候,李旦都會詢問是否與太平公主商議過。”
“凡是太平公主想要做的事情,李旦都會全力支持。”
“太平公主的權威和地位超過了李旦皇帝,因此對她趨炎附勢的人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