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然接到李季蘭的詩后,立即就明白了李季蘭的心思。”
柳如是:女道士跟和尚示愛被拒,女詩人李季蘭放情的一生。
唐朝因為一個女皇武則天,所以對于女人總是比其他朝代多了幾分人情。
可是多得幾分,也沒有辦法扭轉固有思想。
唐朝詩人多,出名的更是多,可是唐朝女詩人才是難得的瑰寶。
李季蘭這個女人身上,就占據了四位女詩人的一席之位。
李季蘭是當時遠近聞名的神童,六歲的年紀就會讀書作賦。
可是李季蘭的神童之名,卻讓李季蘭的父親終日愁苦。
歸其原因,李季蘭的父親見過李季蘭的一首詩詞。
李父覺得自己的女兒能做出這樣的詩詞,長大以后一定會污了門楣。
一個女子能夠污了門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不守婦道,連累娘家名聲。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一個六歲的女子,能寫出這般的詩詞。
雖說少了一些平仄,可是也是太難得。
李父見女兒的詩詞,初看贊嘆,再看心驚。
這首詩本是看見薔薇花所作,可是后面寫的卻是小女兒的心思。
一個六歲的姑娘,就已經想著以后不嫁人了。
李父覺得自己的女兒思想前衛,對于婦德有失。
終于在五年后,李父覺得自己無法糾正女兒的思想,將11歲的李季蘭送到了玉真道觀。
一個道姑,可以名正言順的單身,且不被人指摘。
這個決定,不管是誰主持的,卻是滿足了李季蘭的心愿。
出家修道的李季蘭,有了絕大程度上的自由。
雖然是道姑的身份,可是道觀絕對困不住李季蘭。
她的交友非常廣泛,與很多文人有著筆墨交談。
一旦有友人遠去上任,李季蘭就會寫一篇詩詞送別友人。
對于很多男子而言,李季蘭這個女人,給了這些男子最難得的浪漫。
李父見到女兒這般的行事,慶幸自己沒有讓女兒嫁人。
否則這樣的行為,不是給夫家人添堵嗎。
要是小心眼,很容易直接氣死。
李季蘭的詩詞與名聲,漸漸傳到了大明宮。
有人告訴當朝皇帝李季蘭這個道姑不簡單,才氣縱橫,浪漫活潑。
身為皇帝的唐代宗,見到了民間聞名的李季蘭。
此時的李季蘭早不是年輕的模樣,可是依舊風采依舊,歲月不曾敗美人。
這應該是李季蘭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時候,可是代宗去世,德宗繼位。
這個時候的李季蘭依舊一如年輕,喜歡和眾位文人大臣寫詩作賦。
其中有一位大臣名叫朱泚,這個大臣想要造反自己當皇帝。
可惜造反失敗,但是李季蘭寫給朱泚的詩詞,被抄出來。
李季蘭因為朱泚被唐德宗遷怒,最后被亂棒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