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蘭是唐朝時期的女子代表,她代表不肯屈服于規矩的女人們。
對于給女子定制的規矩,她不屈,不服,同樣不屑。
可是強權之下,所有的不甘,只能用命償還。
“皎然雖然也欣賞李季蘭的才情,但他只把李季蘭當做詩詞唱和的朋友,中間不夾雜任何男女私情,于是他也寫了一首詩回復李季蘭。”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
“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詩的前兩句,是一個佛教故事。”
“菩薩講經說法的時候,有一位天女飛來向眾人撒花。”
“花飛到菩薩身上就墜落了,但卻緊緊地粘在弟子們的身上,即使弟子們用上神力也無法將花拂落。”
“天女見狀向他們解釋,只有徹悟佛理擺脫一切雜念,才能讓花不粘身。”
“皎然是借這個故事,向李季蘭表明自己禪心的堅定,要做那花不沾身的佛子。”
“后面兩句就是對李季蘭的回復了,他禪心不起波瀾,兩個人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將李季蘭的腹中書再捧回去。”
“婉轉表白之后卻被婉轉拒絕,李季蘭失落之外,又若有所思,所以她之后又寫了一首詩寄托自己的思緒。”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人性最為復雜,兩個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可遠可近,就像清溪一樣深不見底。”
“當一個人成為另一個人心中的日月之后,就會奔著至親至疏的關系去了。”
“夫妻之間,本是伉儷情深,但卻是同床異夢。”
“所以親疏究竟如何定論,這是講不明的。”
“全詩沒有言辭優美的意境,卻因為點出了這個至親至疏的道理,被后人奉為千古佳句。”
“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也特別欣賞李季蘭在詩詞上的才氣,稱她為女中詩豪,經常和她往來。”
“有茶圣之稱的陸羽、還有當時的名士閻伯鈞等人,也經常和李季蘭一起談論詩文。”
“當時的皇帝唐代宗李豫聽說了李季蘭的才華之后,還特地召見了李季蘭。”
“這次召見,也讓李季蘭的名聲傳遍天下。”
“李季蘭雖然因為在詩詞上的成就,被當時一干文人追捧。”
“但是后人談起她,卻更喜歡八卦她的幾段戀情。”
“李季蘭的第一次戀情,就是和僧人皎然的那次沒有成功的試探。”
“當時李季蘭大約20歲左右,皎然卻已經35歲了。”
“李季蘭知道了皎然的心意之后,兩人并沒有因為這段沒有開始的戀情而糾結,照樣以朋友相處。””
“因為與皎然的交往,李季蘭又認識了皎然的詩友閻伯鈞。
“被皎然決絕之后,李季蘭失落了很久,后來才接納了閻伯鈞。”
“閻伯鈞既有才名,也嗜好黃老之術。”
“因此與身為女道士的李季蘭也十分談得來,全唐詩中還收錄了一首李季蘭為閻伯鈞送行的詩。”
“妾夢經吳苑,君行到剡溪。”
“歸來重相訪,莫學阮郎迷。”
李師師:女道士李季蘭愛慕一僧人,表白被拒后,寫一詩流傳千古。
或許是武則天當政的原因,唐朝女子的地位更加的高。
可是再高的地位,也沒有辦法扭轉多數俗人的眼光和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