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些偏見是因為父母,那么注定這個女子的一生永無出頭之日,李季蘭就是這樣一個毀在父親手中的可憐姑娘。
李季蘭本不叫做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是在李季蘭離開母家之后,才開始流傳。
待字閨中的時候,她本叫做李冶。
冶字,形容女子裝飾艷麗,本身是一個含有貶義的名字。
一家之主的父親,給女兒起了這樣一個名字,可以看出來對于女兒降生的不重視。
在唐朝只要有才華,無論男女,都會受人追捧。
就這樣,年僅6歲的李冶,憑借自己的才華,讓人側目。
可是這份光彩,卻親手被親生父親遮擋。
6歲的李冶,應父親的要求,對著滿院的薔薇作詩一首。
李冶脫口而出,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這首詩形容的滿院的薔薇,無人打理,生長的蓬勃肆意。
就像是心事一樣,總是理不出頭緒。
可是多心的李冶父親卻認為,不過6歲的女兒,已經有了離經叛道的心思。
作為父親他是失敗的,因為他將女兒送進了道觀,以求用清靜無為來凈化李冶的叛逆。
李冶被送進道觀,沒有成全父親的心思。
而是看見了更加廣闊的天空,有了更多的施展空間。
妙齡女子,一身道袍,站在林間修道,這本就是一副令人神往的畫作。
于是,李冶成為了當時文人墨客的交往對象。
一個美麗的女子,一個富有才華的女子,吸引了太多的男人。
不再用父親給與的名字,而是用自己的名字,走出了屬于自己的人生。
李季蘭的第一次少女心動,就給錯了人。
身為道姑的李季蘭,對一個僧人怦然心動。
僧人皎然,面對著李季蘭送來的情詩,直截了當的回復。
皎然直言自己是化外之人,這份感情終究沒有結果。
李季蘭遇見皎然是她的幸事,因為皎然的果斷。
可是世間男子不是所有人都是皎然一般,太多男子不給一個結果,一直消耗對方的年華。
李季蘭先后和當時的兩位文人相交,可是這兩位文人都是一個歸宿。
就是和李季蘭難舍之后,都選擇了錦繡前程。
沒有一個人給李季蘭一個家,一份安定,一個名分。
或許多余做官之人而言,李季蘭可以談情,不能說愛,不可娶妻。
李季蘭的優秀,同樣吸引著一個男人,這個男人是有名的茶圣陸羽。
只是陸羽傾心李季蘭30余年,李季蘭始終對于陸羽不過是朋友之宜。
或許,這就是一場雙向的錯過,錯過了可能的幸福。
一生經歷生離的李季蘭,終于在傷情之后,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半生匆匆過,李季蘭終于尋到了解脫,這份解脫就是內心的平靜。
此時的李季蘭之名,傳到了高高在上的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