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為女道士,卻從不守道。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的風月之旅竟是從六歲開始的。
李季蘭六歲時,隨口吟出一句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架卻二字竟被父親解讀為嫁娶,因此斷言此女長大后必失行,于是年幼的李季蘭便被父親送去了道觀。
李季蘭在道觀不加修心,而是每日吟詩作對,并與社會上的文人雅士來往密切。
李季蘭一生為道士,且一生未婚配,但她也曾有過愛情。
據說她曾經愛上一個僧人,卻被無情拒絕,后來便開始放縱自己。
李季蘭最經典的一首詩,就是一首愛情詩,短短四句卻道盡了夫妻之間的關系,引人深思。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最近也是最遠的是東與西,最深也是最淺的是清溪。
最高也是最明的是日和月,最親也是最疏的是夫妻。
這是一首用詞簡單卻寓意深刻的六言詩,通俗易懂。
但卻訴盡了人生的真相,令人倍感震撼。
東與西是兩個相對的方向,永遠也走不到任何一個的盡頭,所以是為至遠。
然而就單個物體而言,它有東也有西,轉身便能相遇,是為至近。
一條十分清澈的溪,是可以一目見底的。
所以給人感官上很淺,這是實情。
而溪水又可以倒映天空、云朵等極深的東西,使人產生至深的幻象。
兩句詩都具有很強的哲學意味,同時又會使人聯想到世態人情。
畢竟世態人情也不外乎于此,令人捉摸不透,還很容易善變。
然而第三句的至高至明日月就差一些了,它的道理很淺顯,是說站得越高看得越清楚。
雖然前三句都蘊含了一定的人生道理,但從這首詩的結構上看,它們只算是拋磚引玉。
目的是為了引出這最為關鍵的一句,至親至疏夫妻。
夫妻是和諧共處的兩口子,說至親可以理解,可他們還會至疏。
這就體現了這首詩的精髓,夫妻恩愛時纏綿親近,可一旦相處不好也可能會不共戴天。
古往今來,夫妻之間伉儷情深的有很多。
但貌合神離、同床異夢者也大有人在,最后鬧得反目成仇。
夫妻本就是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在一起時令人羨慕。
可分開后卻是老死不相往來,甚至比陌生人還要絕情。
遇上都要繞道而行,這便是至疏的含義。
這也給后世提了醒,若想規避至疏的結果,只能把愛情好好經營。
至親至疏夫妻這種話,既然李季蘭能夠感嘆出如此深刻的道理,可想而知她必定經歷過。
這首詩連用八個至字,可稱得上是一首奇詩。
其詩語平白如話,但可從平中見奇。
或許正是這種獨特的感染力,才使它歷經千年洗禮,卻仍能引起世人的共鳴。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