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的是兩年后,關盼盼的丈夫張愔不幸病逝,被埋葬在洛陽的北邙山。
張愔死后很多妻妾都走了,只有關盼盼依然在為張愔守婦節,獨居徐州私人別墅燕子樓數十余載。
后與白居易和詩三首,白詩中暗示關隨夫殉情。
關盼盼心灰意冷,遂絕食而亡。
白居易知道這件事后,非常內疚,而這件事也成了他人生中的一個污點。
后來到了宋代,蘇軾在徐州任知州時,曾入住著名的燕子樓。
期間想起這個故事,竟在夜里夢見了關盼盼。
醒來后十分感慨,寫下了一首別具意境的佳作《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
蘇軾任徐州知州,憑吊陳跡,發抒感慨作《永遇樂》詞。
這首詞是借詠盼盼事來抒寫古今如夢的感慨,從本體的空無來叩問執著人生的意義。
詞的上下兩片皆用逆挽法,不僅有助于意旨的表達,而且營造出跌宕峭拔的藝術效果。
上闋寫清幽夢境及夢醒后的悵然若失之感。
下闋寫自身的慨嘆,直抒胸臆,徹悟人生,議論紛陳而筆端含情。
由客死他鄉的盼盼,觸動了作者自身的輾轉奔波而不得志的身世感慨。
以此心境,對此景象,自然愁思無盡。
從憶念盼盼到顧盼自身,又由自身漂泊轉為憐惜盼盼,古今失意之人頓時心意相通。
既述盼盼生前死后的境遇,且凝注了一腔追懷之情。
撫今追夕,不禁讓人頓生人生如夢的感嘆。
古今以下,既是對自身傷感的諷勸。
更是在解悟傷感無益后,對人世悲歡的解脫超越。
而又在悲慨之中有達觀,超脫之中含惆悵。
這首詞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與今、倦客與佳人、夢幻與佳人的綿綿情事。
傳達了一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隱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盼盼本是名妓,但蘇軾的追懷絲毫不及于艷情。
盼盼的主要事跡是守節,蘇軾的追懷也未止于名教。
不僅未流于浮靡,也未流于迂腐。
而從往事的流逝中,生發出人生的解悟。
將摯情與哲理融為一體,體現出深沉的滄桑之感和時空意識。
“關盼盼不再歌舞,也懶于梳洗理妝,度過了十年。”
“關盼盼的這種忠于舊情、守節不移的精神,贏得了遠近許多人的憐惜和贊嘆。”
“元和十四年,曾在張愔手下任職多年的員外郎張仲素前往拜訪白居易。”
“他對關盼盼的生活十分了解,并且深為盼盼的重情而感動。”
“因關盼盼曾與白居易有一宴之交,又傾慕白居易的詩才。”
“所以張仲素這次帶了關盼盼所寫的燕子樓新詠詩三首,讓白居易觀閱。”
“詩中展示了關盼盼在燕子樓中凄清孤苦、相思無望、萬念俱灰的心境,真切感人。”
“白居易讀后,回憶起在徐州受到關盼盼與張愔熱情相待的情景。”
“那時夫妻恩愛相隨,這時卻只留下一個美麗的少妻獨守空樓,怎不是人世間的一大憾事!”
“白居易不由得為關盼盼黯然神傷,流下一掬同情的眼淚。”
“捧著詩箋,大詩人愛不釋手地反復吟詠。”
“張愔已經逝去十年,尚有愛姬為他守節,著實令人羨慕。”
“即使如此情深義重,難舍難分。”
“為何不追隨他到九泉之下,成就一段令人感嘆的凄美韻事。”
“于是在這種意念的驅使下,白居易十分肅穆地依韻和詩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