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出身于高涼俚人首領家族,冼家世代為俚人首領,其家族有部屬十萬余家,實力強大。
當時嶺南地區的開發程度較低,各族百姓雜居于此。
因文化習俗的不同和生存資源的多寡等等原因,各族群之間常常會發生沖突,朝廷對此也是鞭長莫及。
北燕被北魏所滅,末代皇帝馮弘命其四子馮業率領部分族人走海路投奔南朝。
馮業到了南朝后,被宋文帝劉義隆封為懷化侯,出任新寧太守。
當時新寧尚屬煙瘴之地,文化不興,經濟不振。
馮業在此地積極推行王化,因其行事低調,素為朝廷所重。
縱使南朝政權更迭不斷,馮氏自是歸然不動。
南梁武帝蕭衍派軍平定粵西諸俚峒,在其地分設羅州和高州,同時將馮業之孫馮融調任羅州刺史。
馮融到任之后,發現自己是空有虛職,而無實權。
那些部落首領壓根就不聽他的,他決定通過聯姻來確立自己的權威。
因冼家在俚人各部落中享有崇高威望,他首先就把目光鎖定在了冼氏之女—冼英身上,主動派人到冼家為其子馮寶求親。
雖說當時漢、俚通婚并不罕見,可像馮氏這種家世,能夠主動和俚人聯姻,著實難得,故而有些人不怎么看好這樁婚姻。
好在冼英自幼飽經族群之爭,深知好戰斗狠不是部落的長遠發展之道。
只有讓各族群和諧相處,大家才能安居樂業,共同發展。
且馮融作為羅州主官,親自派人為子求婚,也算是給足了冼氏面子。
如果冼氏不識抬舉,不說后面會不會被穿小鞋,日子肯定是沒有之前那么好過。
冼英在想明白了這些道理后,接受了馮氏遞送的橄欖枝,干脆利落地與馮寶締結了姻緣,此后被各族百姓敬稱為冼夫人。
馮冼聯姻不僅形成了一種跟風效應,使得漢俚通婚愈發頻繁。
還發揮了帶頭作用,較大程度上提升了地方官府對俚人部落管理的有效性。
時任高涼太守的馮寶為了進一步提升治下百姓的王化程度,親自設壇講學,大力推廣儒家文化。
俚人們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逐漸開始摒棄以前那些比較落后的舊俗。
由點及面,嶺南地區因此而蓬勃發展,吸引不少北方流民舉族南下。
不久后,馮冼集團的聲望遠播至海南島,有一千多長期生活在海南島上的俚人峒主動歸順。
彼時的海南島已經很久沒有感受到中原王朝的文明之風,自打西漢元帝鑒于海南島民桀驁不馴,紛爭不止。
秉著棄之不足惜,不擊不損威的思想在海南島撤郡設縣后,中原王朝對海南島的管理遂變成一種遙領的形式。
就是放棄了對海南島的治權,直接導致島上亂象叢生。
冼夫人對此常常憂心不已,她經過再三考慮,決定通過丈夫馮寶的幫助來促使朝廷在海南島設州治。
馮寶原本有些擔心此舉會讓朝廷覺得自己妄議朝政,可架不住自家夫人的決心。
于是讓冼夫人口述,他來執筆,寫了一道關于請置崖州的奏疏。
要說冼夫人和馮寶也確實是天作之合,女有擔當,男有才華。
不然以冼夫人的文才,恐怕也寫不出這道讓朝堂諸公讀之有醍醐灌頂之效的奏疏。
奏疏寫得好,事情也順利,朝廷很快就批準了冼夫人的奏請,正式在海南島設立崖州。
同時任命冼夫人為宣義綏安護征將軍,負責率軍克定崖州。
自此,海南島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飄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