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與曹植的世子之爭,當時曹丕之所以能夠取得最終勝利,就和郭皇后息息相關。
在曹丕奪嫡的過程中,郭皇后立下汗馬功勞,因此得到曹丕更多寵愛。
反觀當時的甄宓,則因為沒有參與其中,因此逐漸被曹丕冷落。
曹丕將甄宓留下照顧母親,自己則帶著郭皇后等人繼續瀟灑。
并且這一去就是很長時間,一直到曹操去世、曹丕繼位之后。
曹丕都沒有將甄宓接到京城,這就讓很多人都有所不滿了。
曹丕取代漢獻帝登基之后,直接面對的一個難題就是立皇后。
當時朝中大臣的建議是立甄宓為皇后,可是曹丕心中的最佳人選卻是郭皇后。
畢竟此人在自己奪嫡以及登基的過程中幫助最多,曹丕自然偏向郭皇后一些。
原本郭皇后和甄宓之間,并沒有利益糾紛。
可是在立皇后這件事情上,立即就產生了巨大沖突。
只有除掉甄宓,郭皇后才能夠得到大臣們的支持,自己才能夠順利成為皇后,郭皇后心中逐漸產生一個奸計。
為了除掉甄宓,郭皇后也是煞費苦心,一直在尋找甄宓的缺點。
奈何始終沒有找到可以攻擊甄宓的地方,一直到甄宓因為曹丕長時間不接自己回京城。
而隨便抱怨了幾句之后,郭皇后才找到收拾甄宓的機會以及證據。
郭皇后借題發揮,不斷在曹丕耳邊說一些甄宓的壞話。
以至于曹丕一時沖動,就派人去賜死甄宓。
奈何此人剛剛離去不久后,曹丕又因為做了一個夢而后悔,想要阻止其殺害甄宓。
可惜最終還是晚了,等曹丕想要阻止之際,甄宓早已自殺而亡。
曹丕帶著無盡的恐懼以及內疚,來處理甄宓的后事。
原本他大可厚葬甄宓,可是因為立皇后的事情還沒有塵埃落定。
再加上甄宓是自己派人去賜死的,要是又厚葬甄宓,不就是表明自己錯殺她了么。
作為皇帝,曹丕肯定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只能將錯就錯。
可是畢竟甄宓是被自己錯殺的,曹丕擔心甄宓到陰間會指責自己錯誤,同時還擔心自己百年之后無顏面對甄宓。
所以曹丕就按照一些迷信的做法,對甄宓被發覆面,以糠塞口。
用頭發遮住臉,是為了防止甄宓見到他人指責自己,用糠塞住口則是為了防止甄宓在陰間開口說話。
畢竟只有堵住嘴,甄宓才無法說出真相,不得不說曹丕這種做法足夠狠毒殘酷。
當曹丕做這一切的時候,有個人一直在默默關注著,此人就是甄宓的兒子曹叡。
當時曹叡已經十多歲,對甄宓之死印象特別深刻。
甄宓死后,郭皇后如愿以償成為皇后,后來因為自己沒有子嗣。
她擔心皇后位置不保,所以就認養了曹叡。
曹叡明白郭皇后的為人,在被其撫養之后,一直表現出孝順以及聽話的一面,深得郭皇后喜愛。
在郭皇后的幫助下,最終曹丕立曹叡為太子。
可是在曹丕去世、曹叡登基之后,曹叡立即一改之前對郭皇后的態度。
而是不斷逼迫郭皇后自殺,因為曾經母親自殺的場面,曹叡從來未曾忘記。
郭皇后在曹叡的逼迫下,最終只能自殺。
死后也被曹叡按照當年曹丕對待甄宓的方式,將郭皇后被發覆面,以糠塞口。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