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八年,宋哲宗繼位,高太后臨朝。
對蘇軾,高太后印象一直不錯,她主政后將蘇軾調回了東京。
蘇軾成了起居舍人,備受信任。
都城是最繁華的,與偏僻的黃州大不一樣。
從家出門不到百米,都是綢緞莊、珠寶店,一片繁華。
突如其來的好生活,極易讓人迷失,還好朝云沒有。
高太后去世,新黨再度執政。
蘇軾被視為舊黨,一紙貶書,將蘇軾送到了惠州。
嶺南是未開化之地,瘴氣多,氣候不好,是實實在在的苦地。
不能連累兒輩,蘇軾決定只帶兒子蘇過前去惠州。
姬妾沒有與主家同患難的義務,蘇軾將姬妾們一一安排,遣散了出去。
唯有朝云,毅然決定隨侍蘇軾,前往蠻荒的惠州。
她不肯在這患難之際,棄蘇軾于不顧。
此時,蘇軾已經57歲了,朝云31歲。
蘇軾太感動了,人生暮年,有人愿意陪他顛沛流離,誰人不感激呢?
蘇軾想起了白居易的小妾——小蠻。
白居易年邁時,身體病重,將小妾小蠻和樊素遣走。
而如今,朝云卻不離不棄,蘇軾覺得自己比白居易幸運。
“跟著主公長途跋涉,到了惠州,眼看著倔強的主公。”
“雖然從不流露頹喪,然而今非昔比的家境,一一落在她聰明的眼里,都使她發生不忍的傷感。”
“一向是活潑好事、心胸開朗的朝云,慢慢地變得多愁善感起來。”
“到惠州來的第二年秋天,戶外落葉蕭蕭,景色凄迷。”
“蘇軾與朝云閑坐一處,覺得心里沉悶,便命置酒,央她唱一闋歌詞。”
“朝云站起來,亮一亮喉嚨,卻一個字的聲音也唱不出來,愣在那里。”
“蘇軾過來問她是怎么了,她卻低下頭來,淚落如雨。”
“蘇軾百般撫慰,問她何事。”
“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那兩句。”
“蘇軾佯作大笑,正悲秋,怎么你卻傷起春來了呢?”
“蘇軾心中有種不祥的預感,事后追憶,這是朝云死亡的先兆。”
“從此以后,蘇軾不再聽唱這支曲子。”
“朝云生日,蘇軾特地邀請幾家熟人來為她作會稱慶。”
“這種文字,本多用于宮廷大宴,至少也須官式筵宴時才用例上。”
“惠州生活中,不可能有這樣大的場面。”
“蘇軾所以作此,只是用來表達他對朝云的一份愛意。”
“平常日子里,老蘇有朋友相與熱鬧,小蘇有課業可作。”
“只有朝云,孤零零的一個人,非常寂寞。”
“她沒有好好念過書,本來不大識字。”
“自從開始學佛,為要念經就勤奮自修。”
“幾年下來,不但文理精通,且亦粗識佛學的大意了。”
“自來惠州,她又學習寫字。”
“蘇軾寫信給友人時,也特別提到朝云別后學書,頗有楷法之語。”
“念經和臨池,是她在惠州排憂遣悶的兩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