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五月,陸游奉詔入京,擔任同修國史一職,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
“次年,國史編撰完成,寧宗升陸游為寶章閣待制。”
“但卻因其與韓侂胄的合作日顯親密而遭到不少誹謗和非議,陸游于是告老還鄉,回到山陰,時年七十九歲。”
“嘉泰三年,剛被朝廷起用為浙東安撫使的辛棄疾特意前往山陰,拜訪陸游。”
“兩人共論國事,都對恢復中原抱有很大期待。”
“辛棄疾仰慕陸游,又見其住宅簡陋陳舊,提出想在鏡湖邊為其建造別墅,但被陸游辭謝。”
“次年,辛棄疾奉詔入朝,準備北伐。”
“陸游作詩相贈,并勉勵其協助韓侂胄謹慎用兵,早日實現統一大業。”
“開禧二年,南宋朝廷下令伐金,陸游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作下《老馬行》。”
“然而由于韓侂胄用人不察,北伐受挫,他自己也在次年十一月被史彌遠等人發動政變殺害。”
“身在家鄉的陸游聽到這個消息,悲痛惋惜不已。”
“由于陸游一心支持北伐,因此韓侂胄死后,他也不斷受到攻擊和污蔑。”
“嘉定二年,陸游已是憂憤成疾,入冬后臥床不起。”
“同年十二月,陸游在病中與世長辭,終年八十五歲。”
“彌留之際,他對身邊的兒孫們口占七絕《示兒》一首,作為臨終遺言。”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李清照:陸游參加科舉考試,成績卓越,卻被主考官除名。
南宋的臨安舉辦一個規模較大的禮部初試,當時還是初生牛犢的陸游,便參加了這次的考試。
但不為人知的是,在考試的前一天,當時南宋的丞相是大名鼎鼎的奸相秦檜。
這個秦檜不是什么好東西,在考試的前一天。
將主考官陳之茂,拉到自己這邊,明示暗示的告訴他自己的孫子秦塤也要參加這次的考試。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是什么意思,陳之茂當然也不傻,也看出了這是什么意思。
但迫于他是丞相的壓力,只能面子上答應秦檜的要求,但心里卻不知道罵了這個奸人多少遍了。
等到真正考試的時候,陸游等一眾考生都認認真真的答題。
當考官陳之茂在批閱試卷之時,看到秦塤的試卷寫的都是他爺爺秦檜的觀點。
與金人求和,向其割地賠款,主張求和,毫無積極向上的觀點可言。
還有名字上的秦檜兩個字,這可讓陳之茂氣不打一處來。
陳之茂本身就是一個正直的人,為官正直廉潔,公平公正。
看到秦塤這種的文章,頓感惡心,讓人厭惡。
其實在當時的歷史場景,金人強大,宋朝軟弱無能,唯唯諾諾,被金人欺壓。
整個宋朝都是這種軟弱的話語,什么像要像金人議和,不能激化宋金的矛盾,會給宋朝帶來災難。
因而,宋應該堅持與金通好的方針,罷黜主戰派與抗金將領。
可當他翻到另一篇時,這篇文章,與眾多文章大相庭徑。
他主張抗金,慷慨激越,力主以武力恢復山河。
痛斥了投降主義的理論與丑行,表示出以身報國的志氣。
而且文筆流暢,頗具光彩。
看得陳之茂連聲贊嘆,并當即決定批這篇文章為第一。
不管秦檜的壓力,將秦塤的文章批為第二。
等到成績出來后,才知道這篇好文章正是出于陸游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