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若說杜牧怎風流,清明詩詞排第一。
晚唐時節,皇帝與權臣信仰佛教,大興土木,建寺成廟。
晚唐時節,皇帝喜美色,沉迷于享樂,杜牧寫詩嘲諷。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為了勸諫統治集團不要再耽于享樂,腐朽昏庸,杜牧更是在詩中寫道。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杜牧的詠史懷古詩筆鋒尖銳、言辭辛辣,句句直指統治集團的昏庸無道。
所以天才少年杜牧人至中年后,不是被閑置棄用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因此報國無門、不受重用的杜牧行至赤壁古戰場,他沉痛寫道。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少年郎一篇《阿房宮賦》天下知,驚才絕艷的杜牧怎么可能寫不出阿諛奉承的吹捧當朝統治者之詩。
出生京城豪門,曾放逐花間的杜牧若是想要玩樂恐怕也會是個中翹楚。
可是他不愿意,他冒著被統治集團厭惡、貶斥的風險,也要將憂國憂民的犀利之言化作利劍直逼統治集團心頭。
盼他們迷途知返,收拾舊山河,還百姓盛世大唐。
因為他是杜牧,他是十門宰府,個個英杰杜氏一門的忠良之后。
他是從小便矢志不渝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杜十三。
從少年得志到中年滄桑,從流連花叢到錯失所愛,從天之驕子到墜下高臺。
從青樓楚館風流客到憂國憂民失意人,杜牧的一生寫滿了突變與戲劇性。
所以即使他的詩篇名動天下,即使是被貶遠離權利中心也是一地高官。
即使自嘲落魄書生也還是美人環繞、紅袖添香,但杜牧還是抑郁不得志
最終逝世于樊川別墅,那一年杜牧年僅49歲。
一代天之驕子、憂國憂民的詩人帶著對天下百姓的不舍,帶著對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的無奈滄桑,悄然離去。
以一己之力撐起晚唐詩壇,墨筆一揮便是錦繡文章的詩人杜牧。
對于自己的墓志銘卻只是平白的寥寥數語,一生功績點墨未著。
從鮮衣怒馬少年郎,到年歲未老須先白的滄桑他鄉客,杜牧對自己的一生是不滿的。
他滿腹的抱負和理想都未得施展,他擁有美人無數,卻永遠錯過那個春風十里皆不如的張好好。
及第登科后的杜牧從洛陽打馬奔赴長安,那一年他春風得意,應是同春天同樣耀眼。
在得知杜牧逝世的消息后,張好好同是從洛陽奔赴長安,最終自盡于杜牧墳前。
正是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墮樓人。
從天之驕子到墜下云臺,滿腔抱負無處施展,抑郁致死,杜牧對自己的一生是極不滿意的。
然而是非公道,自有后人評說。
就像秦始皇的阿房宮早隨著他的二代一起傾覆沒落,而杜牧關于《阿房宮賦》憂國憂民的深刻哲理卻真正做到了歷萬代而不衰。
就像每年的清明時節寄哀思,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垂髫小兒都會道一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彼年春風明月不知意,此日青史昭昭顯真機。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