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懷才不遇的孟浩然,一生郁郁不得志,晚年寫詩言志句句經典。
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上都不容易,但是對于大部分的人來說,他們相對比較幸運。
只有極少部分的人,始終是顛沛流離,懷才不遇,過著極為悲苦的生活。
唐朝詩人中就有那種懷才不遇,一輩子郁郁不得志,最典型的例子是孟浩然。
雖然很有才華,學富五車,品德高尚。
連一般高傲的李白,對孟浩然都很欣賞,還寫詩贊美對方表達敬仰之情。
李白在《贈孟浩然》一詩中,開篇就直接稱呼孟浩然為孟夫子。
自己很喜歡孟浩然,敬重先生的莊重與灑脫。
你為人高尚,同時博學多才,風流倜儻,天下聞名,是我輩學習的楷模。
李白是一位很高傲,也很有個性的詩人。
可是他讀過了孟浩然的詩,與之交往了之后,對他無比的崇拜。
從李白的詩中就可以知道,孟浩然不僅有才華,品格高尚無人能及,在當時的詩人中屬于另類。
要知道李白是很少寫詩稱贊別人的,即使是杜甫對他欣賞有加,經常寫詩給他,可是他很少回應杜甫。
然而對于孟浩然又不一樣,寫過好幾首詩。
并且都是表達了敬仰之情,這也充分說明了孟浩然要比別的更加的優秀。
孟浩然早年間一直在鄉野隱居,過著很平淡的生活。
無非就是讀書做學問,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實現人生理想,去成就一番事業。
但是現實卻恰恰相反,四十歲時離開故鄉,前往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可是很不幸沒有成功。
此后孟浩然開始寄情于山水,在游歷了江南之后,選擇了終南山。
在那里隱居,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
隱居有的是看破了紅塵,有的是專心做學問,孟浩然同樣如此。
前往終南山隱居,一直閉門謝客,平日里就是讀書做學問,以及創作詩歌。
這一時期也是孟浩然創作的高峰,接連佳作不斷,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歲暮歸南山》就是在剛回到故鄉時創作的一首詩,通篇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同時創作中又蘊含了一層深刻的哲理。
故鄉的生活很清閑,不用去到朝廷宮門前陳述己見。
返回終南山我那破舊的茅草屋,依舊過著平淡的生活,這也是我最后的選擇。
首聯便是表明了態度,自從參加科舉考試,名落孫山后,他就選擇了隱居。
后面一句重點是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沒有才能的君子,根本不懂得人才,棄我不用,隱居是最好的選擇。
畢竟很多的好朋友,由于我生病了,彼此之間也漸漸疏遠。
科舉的失落,讓孟浩然心灰意冷,君主不懂人才,那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明明我很有才華,可是一直郁郁不得志。
這并不怪我,只能說命運如此。
如今我已經生病了,很多的朋友也遺忘了我,很少在一起相聚,以后可能也不會再有機會。
畢竟別人都很忙,我們之間也就逐漸疏遠,很少寫信沒有了對方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