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在盛唐時期,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偉大詩人竟會白衣度過一生。
盛唐時期,科舉制度逐步完善,已徹底廢除了貴族大家的特權。
無論貧富貴賤都可以來考試,考卷面前人人平等,這就極大鼓舞了有才華的底層人士。
學會文武藝,貨于帝王家是當時底層普通人普遍的共識。
然而魏晉遺風仍然對當時的社會風氣有一定的影響,通過科舉而出仕的名額畢竟是少數,魏晉時期的九品官人法中的推薦制在當時仍是有一定市場的。
當時不少人都曾效仿諸葛亮隱居臥龍崗,尋找合適的地方隱居。
其實隱居也不是為隱居,實是待價而沽,通過隱居吸引當權者注意,從而達到越過科舉而快速入仕的目的。
孟浩然四十歲到長安求官時,經常到太學里面吟詩作賦,坐而論道,滿座的人都比不過他。
肯定是有人聽說了孟浩然的大名才引薦他去的,這無可厚非。
問題的關鍵是你孟浩然才學甚高,表現太過亮眼,把一眾國家精英給比下去了。
明明是人家的主場,你卻反客為主,不知收斂,把人家都給打趴下了。
有人邀請孟浩然到太學講學,而孟浩然也想抓住這個機會展示自己才華,希望有貴人欣賞他的才華從而能夠提攜他。
然而才華橫溢就是把雙刃劍,用的好了就是利器,用的不好就傷到自己。
孟浩然老在太學里面晃悠,那些官宦子弟表面上恭維他的才學高深,其實背地里恨死他了。
你孟浩然一介布衣還指望我們給你引薦做官,將來好再壓我們一頭,世上哪有這等好事。
后來孟浩然老老實實參加了科舉考試,但也沒考中。
在這期間,孟浩然認識了時任中書令的張九齡。
在科舉無望后,孟浩然靈機一動,想起了張九齡,便寫下一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前半闕氣象磅礴,大氣凜然,后半闕就把求做官的想法表露出來了。
一直都把這首詩當成孟浩然巴結諂媚權貴的證據,其實孟浩然寫的這首詩還是很委婉的。
大詩人李白是有名的傲視天下,敢于天子呼來不上船的人。
但在懇請別人抬舉自己時,是多么的那般小心翼翼、媚聲媚氣。
其實后來這些權貴都沒有給李白、孟浩然等以實際的幫助,更不用提賞識提拔了。
李白和孟浩然辛苦奔波一生,孤苦無靠,到了也沒有實現理想抱負,終究是竹籃打水。
最終兩人是殊途同歸,李白官場失意喝酒過量而亡,孟浩然求仕不得失意歸隱后因背瘡發作去世。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