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九年,鄭余慶調任興元尹,聘請孟郊為行軍參謀。”
“孟郊攜夫人西上,至閿鄉縣暴疾而卒。”
“鄭余慶聞知痛惜,給錢數萬作喪葬費用。”
“鄭氏將喪訊報給韓愈,韓愈遂召賈島等一干生前好友于洛陽料理后事。”
“料理完畢,韓愈寫信跟鄭余慶匯報,除卻一切開銷,還剩二百七十千錢,足夠鄭氏安度余生。”
“孟郊死后多年,鄭余慶每年還給鄭氏生活費,可謂仁至義盡。”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鄭氏本來便是鄭余慶本族親眷,不是外人。”
“孟郊死后,諸友作詩祭奠,尤以王建二首最為知名。”
王安石:孟郊歷經坎坷50歲時登上仕途,后來卻在貧困交加中離世。
提起孟郊可能不太了解,但詩句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卻耳熟能詳。
出生于湖州的孟郊自小性格孤僻,且家境窮困。
他的一生可以用悲慘來形容,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
一直與母親相依為命,沒有什么背景的他只有通過科舉這座獨木橋來改變命運。
博學多才的孟郊應該在官場上春風得意的,可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
孟郊自幼博才多學,一年冬季,朝廷上的欽差大臣來到孟郊的家鄉體察民情。
當地的縣令當然是阿諛奉承,大擺酒宴的討好。
正當縣太爺與欽差觥籌交錯之際,身穿破爛的小猛郊公然入堂,縣太爺非常不耐煩的要轟走他。
孟郊不服氣的說,家貧人不平,舉頭三尺有神明。
欽差大臣就想戲弄他,遂出了兩個都極盡諷刺之意的對聯讓孟郊對下聯。
孟郊不僅對的即快又工整,還狠狠的嘲諷了一番。
欽差大人與縣令當著眾人的面也不好發作,只好默默的吃了這個啞巴虧。
雖然頗具才華的孟郊在官場上卻不盡如意,直到41歲才中吳興鄉供。
在前兩次進京考試中皆以落榜告終,自覺滿腹才華的他難免郁郁不得志,在失意之際寫下了《落第》這首詩。
本想放棄的孟郊又覺得不甘心,終于在他年近50歲時考上了。
壓抑多年的情緒一下子爆發力,并寫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樣的佳句。
雖然你的考試過了,但是也不能直接做官,還要由禮部主持參加選拔考試方能授予一官半職。
在這樣的境況下,孟郊又呆了四年好不容易做了一個縣城的小官。
對于此時境遇他還是少許有些安慰,終于能將辛苦半生的母親接到身邊盡孝了。
本以為做官后從此仕途便一帆風順了,也許是擁有文人的通病,骨子里不屑阿諛奉承。
與上下級的關系也并不是很好,時常不在衙門,騎一頭小驢游蕩四方。
經常是日出而出,傍晚才歸,對外便宣稱是去體察民情。
很快孟郊的不務正業讓他的上司非常的反感,就將他的行徑上報給朝廷。
上面分撥了一位來協助他工作只是月俸要從孟郊的月錢里分一半。
本就微博的薪水更是所剩無幾,孟郊的日子日漸捉襟見肘。
無奈之下,孟郊辭職在家,他的好友韓愈不忍見他如此的落魄,便在洛陽為他謀得一份差事。
在他60歲時母親去世,傷心欲絕的孟郊辭職歸鄉為母親守孝。
三年后,孟郊暴斃家中,家徒四壁的孟郊就連身后事也是在朋友的幫助下才買了口棺材下葬。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