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最后,決勝局就在曹仁和夏侯惇之間展開了。
而在這兩人當中,夏侯惇的戰績,可能就要稍微遜色一些了。
夏侯惇其實也是打滿全場的狠人,曹魏集團立國的主要戰役,夏侯惇基本上都參與了。
尤其是在創業初期,要不然夏侯惇跟著曹操去揚州借兵,以及后來兗州之亂力保三縣,恐怕曹操根本就撐不到最后。
但問題是,在這些戰爭當中,夏侯惇很少有獨擋一面的時候。
夏侯惇一生當中,唯一一次單獨負責一個大方向的戰事,就是曹操進攻孫權后退走。
此后,曹操把夏侯惇留在了東線,和曹仁、張遼一起抵擋孫權,督二十六軍。
但對于夏侯惇當時的權力到底有多大,是否能全權負責東線戰事,以及夏侯惇負責東線的時間長短嗎,其實是有爭議的。
最后剩下的,便是曹仁。
當年曹操最開始起兵的時候,曹仁便追隨了曹操,而且自己募集了上千人。
要知道,最開始的時候,曹操手里總共也沒多少人。
而后來,曹魏集團所有的主要戰爭,曹仁幾乎都沒缺席。
打徐州的時候他單獨領一支軍隊,打張繡的時候他墊后救了曹操,打袁紹的時候曹仁負責對付側翼的劉備。
赤壁之戰以后曹仁留守江陵,潼關之戰曹仁正面戰過馬超,襄樊之戰曹仁死守樊城。
這些戰爭打下來,曹仁在曹魏集團的聲望和地位,幾乎已經無可動搖了。
包括曹丕登基之后,曹仁的封邑,也是三千五百戶,要比其幾個人都更多。
封邑這種東西,有時候基本可以代表這個人在當時的地位。
唯一可惜的是,后來曹仁在濡須口之戰當中,損失慘重。
所以,曹操麾下這四位大將,沒有任何一個,能夠毫無爭議的壓倒其他人。
但如果非要較真的話,那可能還是曹仁要更勝一籌了。
“獻帝建安五年,袁紹率領軍隊十余萬,準備進攻曹操。”
“而此時,劉備占據徐州,與袁紹一同對曹操形成夾擊之勢。”
“此種情形,曹操覺得袁紹不足為懼,處理劉備才是當務之急。”
“于是曹操率兵進攻劉備,占領了徐州,活捉了劉備的部將夏侯博,俘獲了劉備的妻兒。”
“而袁紹那邊,猶豫反復,直到曹操大敗劉備,返回官渡,始終沒有出兵。”
“八月,袁紹大軍前后連營步步推進,靠沙堆扎營,東西延伸長達幾十里。”
“當時曹操的總兵力不足萬人,受傷的人占十分之二三。”
“袁紹大軍逼近官渡,曹操在營壘內筑土山挖地道來應戰。”
“袁紹軍隊發動猛烈進攻,曹軍難以抵擋。”
“由于官渡相持日久,曹操軍隊軍糧逐漸匱乏。”
“曹操便寫信給荀彧,打算撤回許都。”
“荀彧并不贊同曹操此舉,并且力諫曹操不要退兵,以免錯失爭奪天下的良機。”
“曹操在聽完荀彧的分析后,聽從了荀彧的建議。”
“曹操與袁紹相持了數月,已經兵少糧盡,士兵疲憊困乏。”
“此時,袁紹的謀臣許攸投奔了曹操,勸說曹操進擊淳于瓊等人。”
“曹操采納了許攸的計策,便留曹洪守衛大營,親自率領步騎兵五千人攻打淳于瓊,最終大敗淳于瓊。”
“袁紹得到曹操攻打淳于瓊的消息,便派張郃高覽等率兵攻打曹操的大本營,結果二人投降了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