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軍一敗涂地,袁紹和袁譚棄軍逃跑。”
“袁紹自從兵敗后,發病吐血,不久死去。”
“獻帝建安七年,袁紹去世后,治中別駕審配等人假托袁紹遺命,擁袁尚作為袁紹繼承人。”
“獻帝建安八年,袁尚與袁譚被曹操打敗,退守至鄴城。”
“曹操聽取謀士郭嘉的計策,先行退軍,以靜制動。”
“袁尚與袁譚二人不顧曹操的威脅,忙于內斗,袁譚不敵袁尚,竟向曹操求援,曹操趁機占領河北。”
“獻帝建安九年,曹操為逐一攻破袁氏兄弟。”
“他先和袁譚聯姻,增兵援助袁譚攻打袁尚。”
“打敗袁尚后,再進攻袁譚,大敗袁譚。”
“當時三郡烏桓勢力強大,且有一些袁氏殘余勢力混入其中,并多次入塞為害。”
“為清除袁氏殘余勢力,獻帝建安十二年,曹操聽從郭嘉建議北伐烏桓。”
“為解決距離遙遠、糧食運輸困難的問題,曹操安排董昭開鑿出兩條水渠解決了軍糧供給問題。”
“獻帝建安十二年,曹操自鄴城發兵,五月份到達目的地錦州。”
“是時,大雨滂沱阻了行軍,曹操心急如焚。”
“恰巧,當地人田疇來到曹操軍中,為其出謀劃策。”
“告知曹操有一條新的通行道路,且愿意充當向導,帶大軍出發。”
“于是,曹軍在田疇的幫助下順利到達目的地。”
“曹操采取策略迷惑烏桓,假裝退兵,然后在烏桓放松防御時,發動猛烈攻擊。”
“最終,曹操大敗袁尚、袁熙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等人。”
“袁尚、袁熙兄弟于混亂中逃走,投奔割據遼東的公孫康。”
“公孫康一直自恃遼東遠離中原,不愿歸降曹操。”
“曹操部將提出攻打公孫康,一舉消滅袁氏兄弟,曹操沒有采納部將的意見。”
“九月,曹操率大軍從柳城返回鄴城。”
“后來,公孫康將袁尚袁熙殺害,并將二人的頭顱獻給曹操。”
“建安十三年,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并自任漢朝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準備南征。”
“七月,曹操假借天子名義南下征伐,進攻荊州劉表。”
“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
“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劉琮沒有抵抗率荊州之眾投降曹操。”
“為抗擊曹操大軍,孫權與劉備組成了孫劉聯軍。”
陶淵明:關羽去世后曹操說了10字,司馬懿說了9字,兩人水平立見高下。
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東吳呂蒙所殺。
這個消息一傳到曹魏陣營,立刻引發了震動,尤其是曹操和司馬懿的反應。
兩人簡短的話語,卻透露了截然不同的思維深度和對局勢的洞察。
曹操那天正宴請群臣,酒杯剛舉起,東吳的使者便帶來了關羽的首級。
坐在堂上的曹操,先是一愣,隨即哈哈大笑。
云長已死,吾夜眠貼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