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周瑜部下黃蓋想出苦肉計,先假意投靠曹操,待曹操來相迎時,再火燒曹營。”
“周瑜采納了黃蓋的計策,最終借著東南風,火燒曹操的戰艦與營寨,大敗曹操,曹操狼狽出逃。”
“經過此次戰役,曹操的軍隊死傷過半,曹操擔心赤壁之戰的失敗會影響后方政權的穩固,立刻率軍回到了北方。”
“獻帝建安十四年,曹操回到譙縣,他下令建造船只,訓練水軍。”
“七月,曹軍到達合肥,繼續南下。”
“此時,廬江人陳蘭、梅成反抗曹操。”
“曹操派駐守合肥的張遼領兵平叛,消滅了陳蘭、梅成等人。”
“獻帝建安十六年,曹操派部將夏侯淵率領軍隊,宣稱攻打漢中的張魯。”
“因為軍隊必定經過關中,馬超、韓遂懷疑這是曹操的陰謀,目的是想消滅自己。”
“于是,馬超、韓遂聯合關中諸將共同起兵反曹。”
“最終,曹操打敗了關中聯軍,韓遂、馬超等人逃到涼州。”
“隨后,經過多次討伐,消滅了韓遂、馬超等人的殘余勢力,最終平定關中。”
“獻帝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領軍隊從合肥出發,攻打孫權。”
“最后,曹孫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曹操無功而返。”
“五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
“獻帝建安二十年,漢獻帝被逼廢后,立曹操女兒曹節為后。”
“隨后,張魯率眾歸降,曹操盡有漢中之地。”
“獻帝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冊封為魏王。”
“獻帝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親自率領軍隊來到漢中,劉備集中兵力扼守險要據點,始終不與曹軍正面大規模交鋒。”
“漢中地形崎嶇,糧曹運輸困難。”
“相較于劉備軍,曹操軍糧草不繼的問題更加嚴峻。”
“劉備軍在堅守的同時,還伺機偷襲曹軍糧道。”
“此戰,曹操損失大量糧草和兵士,士氣大降。”
“夏五月,曹操率軍隊回到長安。”
“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大將關羽率兵從荊州出發,進攻曹操的襄城和樊城,曹操派遣大將軍于禁率領軍隊前往樊城迎戰。”
“當年八月,劉備大將關羽乘著洪水泛濫的機會,大敗于禁,并將其擒拿,進而圍攻樊城。”
“此時,樊城內曹軍僅有數千人,城池還被水淹,曹操部下曹仁率領軍隊在此死守。”
“十月份,曹操率軍前往洛陽指揮作戰,救援樊城。”
“此時,孫權想趁機奪取荊州,便與曹操相約共同夾擊關羽。”
“孫權派遣呂蒙偷襲江陵,而曹將徐晃率大部援軍從正面進逼關羽,關羽兩面受敵之下,兵敗被殺。”
“孫權派人將關羽的頭顱送給曹操,曹操感念關羽的忠義,以諸侯之禮安葬了關羽。”
“孫權在樊城之戰中與曹操聯合,趁機取得荊州,曹操上表漢獻帝命孫權為荊州牧。”
“孫權被任命為荊州牧后,派遣使節向曹操進貢,并且向曹操稱臣,勸曹操廢除漢獻帝,自立為大魏皇帝。”
“對于孫權的來信,曹操將其書信給群臣觀看,并且表示孫權是想讓他在火上烤。”
“而此時,曹操的部下看到孫權的書信,也紛紛勸曹操稱帝,被曹操拒絕。”
“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率軍回到洛陽,不久便病死,享年六十六歲。”
“曹操去世后,繼承其王位的曹丕自立為皇帝,國號為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