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就能出口成章,七歲就能巧對太守,這智商說他是神童一點也不夸張。
十三歲那年,張九齡寫了一篇文章,在當地廣為流傳。
人們紛紛稱贊他文采斐然,前途無量。
果然,二十歲那年,張九齡就高中進士,這在當時可是轟動一時的大事。
要知道,那時候的嶺南地區,能考中進士,那絕對是鳳毛麟角的存在。
命運似乎總愛和天才開玩笑,就在張九齡春風得意之時,一場意外卻悄然而至。
由于主考官被查出受賄,那年的科舉考試竟然被宣布無效。
這對滿懷抱負的張九齡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但張九齡并沒有因此而消沉,他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
兩年后,他再次參加科舉考試,并以優異的成績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這次,再也沒有人懷疑他的才華,張九齡的名字,也開始在朝堂上傳播開來。
進入仕途后的張九齡,始終秉持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信念,兢兢業業,勤勤懇懇。
他關心百姓疾苦,體恤民情,在地方任職期間。
積極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實事。
有一次張九齡回鄉探親,發現家鄉的道路崎嶇難行,百姓出行十分不便。
他自掏腰包,帶領鄉親們修建了一條平坦寬闊的道路,方便了百姓出行,也因此在當地傳為佳話。
張九齡的才能和人品,逐漸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
張九齡被召回朝廷,擔任禮部員外郎,正式開啟了他的政治生涯。
在之后的十幾年里,他歷任中書舍人、集賢院學士等要職,參與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為唐朝的繁榮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波譎云詭的政治斗爭中,即使是像張九齡這樣正直忠誠的官員,也難以獨善其身。
唐玄宗任命張九齡為中書令,相當于宰相,位極人臣,這也將他推向了政治斗爭的風口浪尖。
當時,唐玄宗寵信奸臣李林甫。
李林甫為人陰險狡詐,嫉妒賢能,一心想要排擠異己,獨攬大權。
而張九齡剛正不阿,對李林甫的種種惡行深惡痛絕,多次在唐玄宗面前揭露他的真面目。
這讓李林甫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終于,李林甫找到了一個機會,唐玄宗想要提拔一位名叫牛仙客的武將。
張九齡認為牛仙客雖然驍勇善戰,但缺乏治國之才,不宜擔任要職,于是便勸諫唐玄宗慎重考慮。
李林甫得知此事后,表面上假意附和張九齡的意見,背地里卻在唐玄宗面前煽風點火。
說張九齡故意與皇帝唱反調,是在挑戰皇權。
唐玄宗本來就對張九齡的直言進諫有些不滿,再加上李林甫的挑撥離間,心中更加不快。
最終,唐玄宗一怒之下,將張九齡貶為荊州長史。
就這樣,這位曾經為大唐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賢相,最終因為奸臣的陷害,落得個被貶謫的下場。
消息傳出,天下震動,無數百姓為之惋惜,也為大唐王朝的未來感到擔憂。
被貶后的張九齡,并沒有因此而消沉。
他將滿腔的悲憤,化作筆下的詩篇,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他的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意境深遠。
既有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也有對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