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他的《感遇》十二首。
這組詩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被譽為唐詩中的瑰寶。
詩中張九齡借物抒懷,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以及對奸臣當道的憤懣之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這句詩,正是張九齡高尚品格的真實寫照。
他一生光明磊落,忠君愛國,即使身處逆境,也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不向邪惡勢力低頭。
“開元十三年,唐玄宗前往泰山封禪,讓宰相張說選定陪同的官員。”
“這些官員兼任禮儀大典官職,祭天完成后,依例官職會破格晉升到五品。”
“張說大量保薦中書省和門下省的親信官員,張九齡草擬詔書時勸諫宰相說官職爵位應當以才德為先。”
“如果濫授官職,會遭受天下人的非議。”
“張說沒有聽取建議,后詔令一出,張說果然受人非議。”
“開元十四年,張說多次壓制御史中丞宇文融的主張。”
“張九齡提醒張說應提防宇文融,張說不聽。”
“沒過多久,宇文融聯合御史大夫上疏唐玄宗彈劾張說說他品行不正,德不配位,還接受賄賂。”
“張說被停職,張九齡也受到牽連,被調離中書省,改為太常少卿。”
“開元十四年五月外調為冀州刺史,張九齡上書說母親年老,希望換一個離家鄉更近的州任職。”
“開元十五年被任命為洪州都督,開元十八年調任為桂州刺史兼嶺南按察使。”
“開元十八年冬,張說逝世,玄宗想起張說曾經向他薦舉過張九齡。”
“開元十九年,召張九齡回京任職,擔任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主管集賢院的工作。”
“開元二十年,轉任工部侍郎,正四品上,兼集賢院學士。”
“同年八月,兼知制誥,草擬詔書。”
“同年十月,加檢校中書侍郎。”
“開元二十一年,張九齡第二次被加檢校中書侍郎。”
“不久,張九齡的母親去世,尚在守制中就被拜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張九齡推辭但沒有被允許,第二年,遷為中書令兼修國史。”
“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累官封為始興縣伯,食邑四百戶。”
“開元二十二年安祿山奉命討伐奚部落和契丹部落,違抗軍令輕敵被打敗。”
“節度使張守珪依照軍令上疏奏請斬安祿山,臨刑前又惜才,下令停刑,將安祿山押送京師。”
“張九齡按照軍令安祿山不應免除一死,唐玄宗憐惜安祿山的才干。”
“下令免除安祿山的官職,讓他以平民身份代理現職。”
“張九齡堅決反對,說安祿山違抗軍令使軍隊在戰場上覆沒。”
“依照軍法不可不死,直言安祿山不殺一定會有后患。”
“玄宗不聽,依舊下令赦免了安祿山。”
蘇東坡:開元盛世最后的名相張九齡,曾預言安祿山必反。
張九齡自幼聰明敏捷,擅長寫文章。
13歲就能寫出好文章,當時廣州刺史王方慶曾贊嘆這個人一定能有所作為。
青年時期的張九齡,才智過人,勤奮好學,能詩善文。
宰相張說因直言得罪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昌宗,被流放到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