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也終于明白了,對方是既要他的錢,也要他的命。”
“神氣已無的陳子昂在獄中,給自己算了一卦,最后仰天發出吾殆死矣的長號。”
“702年,陳子昂含冤死于獄中,年僅四十二歲。”
“陳子昂的一生是短暫的,卻又是慷慨悲歌的一生。”
杜甫:陳子昂寫出最孤獨的詩,靠摔琴一戰成名,卻被權貴構陷死于獄中。
通天元年,契丹族騎兵作亂侵犯邊境,武則天決意派兵去鎮壓。
這件事讓陳子昂被澆滅的赤子之心再一次激活,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報國之路,毅然決然地投筆從戎,跟隨建安郡王武攸宜出征。
陳子昂當時并不知道,這次戰爭也依舊充滿了權勢的味道。
武則天出動整整5萬大軍殺向營州,目的是為了讓武氏家族在軍中樹立威望。
可武攸宜輕率而無將謀,根本不懂得領兵。
在導致前軍陷沒后,直接命令全軍駐扎幽州,不肯前進一步。
此時的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中擔任參謀,他意識到這樣屯兵不前的危險,便進諫武攸宜,主動請軍出征。
然而這個不求無功只求無過的武攸宜,不僅沒有采納他的諫言,反而將他貶為軍曹不準參與任何決策。
陳子昂的滿腔熱血頓時降到了冰點,燃起的報國之心被澆滅了。
黃沙漫卷,馬革裹尸,武攸宜的剛愎自用換來的是一敗涂地。
悲憤交加的陳子昂故地重游,嘆出了只屬于他陳子昂的千古孤獨《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有人說陳子昂一定是因為經歷了刻骨銘心的失意才將這孤獨寫透。
而實際上,陳子昂的孤獨,之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里熠熠生輝,與眾不同,更是因為這種孤獨的本質是用一腔熱血寫就。
正如哀莫大于心死,曾經有多少熱血,孤獨里就有多少悲涼。
心灰意冷的陳子昂以父老多病為由,辭官歸鄉,得到了武則天保留官職和俸祿的優待。
歸鄉的陳子昂為自己剩余的人生做了設想,他決定放下所有的牽絆。
在故鄉射洪縣的山林中筑屋,將所有的時間都用于著書立說。
既然自己沒辦法改變這個世界,那就讓薪火傳承,將自己的思想和主張交由后人。
可陳子昂忘了一件事,政治迫害向來都是不死不休的。
在陳子昂選擇離去的時候,長安城里有一雙眼睛正死死盯著他漸行漸遠的背影。
陳子昂歸鄉后第三年,在權臣武三思的授意下,射洪縣令羅織罪名將其打入大牢。
身體羸弱的陳子昂在獄中百般受辱,雖有家人多方營救,卻最終還是不堪受辱,冤死獄中。
陳子昂去世的時候,盛唐的樂章即將敲響前奏,大唐詩壇的輝煌時刻也已經逐漸顯露輪廓。
陳子昂就像是初唐與盛唐之間的橋梁,用一己之力推動了詩文革新。
完成了后世唐詩從迷戀齊梁頹靡之風,到追求風雅的轉變。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