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酈道元的《水經注》,我們仿佛置身三峽四時景色之中。
通過那些用水墨丹青描摹繪就的景物,讓我們看到酈道元卓越的文學天賦。
他是一位文學家,然而酈道元還是一位浩然正氣剛正不阿的官員。
酈道元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與正義的一生,也是與權貴斗爭到底的一生。
他雖然未能逃脫權斗的漩渦,但他的《水經注》卻永遠留在了人間,成為后世研究地理的重要資料。
“酈道元,字善長,游記文學的開創者。”
“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酈范為青州刺史。”
“終其一生,四處游歷,命途多舛,仕途坎坷。”
“一部水經注,留存千百年,為官忠正直,命終喪黃泉。”
“因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又是助北魏征南將軍慕容白曜攻打南宋順利拿下山東的青州刺史。”
“酈道元并沒有如寒門學子那般,依附世族靠其舉薦進入官場。”
“而是在父親酈范逝世后,承襲其永寧侯爵位,由此步入仕途。”
“雖依慣例降爵為伯,但仍有爵位加身。”
“太和十七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酈道元被任命為尚書郎,伴皇帝左右處理政務。””
“太和十八年,酈道元隨北魏孝文帝外出巡視北方。”
“因其執法嚴明、為官清正,而深受御史中尉李彪的賞識。”
“隨之李彪將酈道元推薦給朝廷,酈道元因此由太傅擢治書侍御史。”
“然而好景不長,擔任御史中尉的李彪因嚴格履行檢察官職責,而為京城權貴而不容。”
“太和二十二年,趁孝文帝率軍親征攻打南朝。”
“留守洛陽的漢人權貴聯合鮮卑貴族,向剛剛復建的御史臺發起清剿。”
“李彪也被李沖拘捕彈劾,被罷除官職。”
“剛就任治書侍御史四年的酈道元,也因此免職。”
“宣武帝景明年間,酈道元被下放到冀州任冀州鎮東府長史。”
“為官三年,酈道元為政清明,執法必嚴。”
“采取嚴酷手段,懲治奸盜,使得奸邪賊人紛紛出逃。”
“所管之地,百姓安居,不受奸賊侵擾。”
“酈道元也因此傳播了威名,使冀州百姓敬重,奸匪盜賊敬畏。”
“永平元年,酈道元又調任魯陽郡太守。”
“因魯陽為南部邊境地區,從未設立學校。”
“酈道元為推崇教育,以此教化鄉民百姓,而向朝廷上表建立學校。”
“提高魯陽地區百姓的文化教養,為邊境地區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延昌年間,酈道元任職東荊州刺史,期間為政威猛嚴酷,如在冀州。”
“因此受到當地蠻人的極度不滿,并向宣武帝告狀。”
“請求前任刺史寇祖禮回東荊復任,后又在回京途中因犯事而被罷官。”
“直到孝明帝正光五年得以起復,任職河南尹,治理京城洛陽。”
“同年,北方鮮卑貴族與戍卒因待遇下降而發動六鎮起義。”
“北魏多次派兵鎮壓,仍相持不下,在位的孝明帝決定采取懷柔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