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種生活也讓他更加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的痛苦與感情,深刻認識到社會上的不合理現象以及權貴們的丑惡面貌。”
“在永州時期,柳宗元關注散文運動的發展并指導南方一帶的知識分子學習散文。”
“除了學習和寫作,他還經常游覽風景。”
“比如初到永州時在龍興寺的住處西面開辟有窗走廊西軒,并在寺西建造了西亭。”
“期間柳宗元與因政治迫害而被貶到永州的元克己等人結交,有時他和朋友時常遠足探險。”
“唐元和四年,柳宗元在法華寺西亭上寫下《始得西山宴游記》作為紀念。”
“柳宗元雖擔任永州司馬,但實際權力很小,故而柳宗元有機會廣泛研究古今典籍。”
“并批判性地吸收其中的知識,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他的認識水平和文學修養。”
“他創作了大量理論著作和文學作品,批判黑暗現實,傳播進步主張,提倡散文革新。”
“柳宗元在染溪邊購地并定居后,將染溪改名為愚溪,并創作《八愚詩》和《愚溪詩序》以刻石紀念。”
“唐元和九年,柳宗元居住永州已近十年,期間他的社會認識、理論和寫作水平得到提高并持續斗爭。”
“唐元和十年,柳宗元意外收到皇帝的詔書,召他回京。”
辛棄疾:柳宗元早期的勇儒人格建構,以永貞革新失敗作為結束的標志。
變革雖然失敗了,但他在對道的執著追求以及對生命精神的弘揚中所顯現出來的無所畏懼的精神,一直引導著他冷靜客觀地面對現實、機智沉穩地化解困境。
柳宗元處于中唐時期,文壇一改盛唐雄壯渾厚的筆調,變得沖淡平和。
他愛讀漢代文章且十分欣賞其壯麗的文風,這里的壯指向文章的旨意與氣勢。
麗則更多表現在文章的技法與文辭上,追求一種清新逸麗、峭麗峻潔的境界。
壯麗即壯中有麗,麗中有壯,呈現出一種剛健雄雅與自然清新相結合的審美風格。
這種審美風格體現了柳宗元內心深處的真情性與理想追求。
他創作的不少具有壯麗風格的作品都呈現出一種渾厚有力的體貌,而且文辭技法多變,似乎積蘊著一股奔騰不息的內在生命力。
在這些作品中,能感受到他內心的磅礴之氣與生命理想的安放。
柳宗元對壯麗審美趣味的追求,彰顯了中唐一部分有識之士對實現生命理想與到達理想之境的渴望。
這不僅僅是因為這幾處美景處于永州荒蠻之地,極難發現,也不僅僅是因為它為作者提供了文興大發的創作材料。
其更深層的原因在于作者借這幾處山水美景調適心靈,找尋人生的真諦,從而完成了精神世界的重建。
整個游覽過程產生的審美體驗可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是生理層面的舒適感。
山水鳥獸各自獻技,聽覺、視覺以及想象等各種感官皆調動起來,共享生命流動的閑適感與自得感。
其次是心理層面的愉悅感,山間的泉聲如美玉相碰般清脆悅耳。
使柳宗元不由得心中一動,愉悅感瞬間遍布全身。
從生理到心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更近了一步。
最后是精神層面上達到物我合一的狀態,登上永州西山,所目之色,所聽之聲中,作者真正達到與大自然同游的生命之境。
柳州的迷信風氣異常嚴重,柳宗元極其反對這些做法,對他們進行思想教化,使得當地百姓不再濫殺牲畜。
除此之外,柳州人民因為迷信,不敢動土打井,只能從偏遠的地方打水,費時費力且十分危險。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柳宗元雇傭民工開掘打井,用實際行動證明動土打井有利無害,柳州一改迷信風氣。
與此同時,柳宗元還注重發展文化和教育事業,將其當作成人成才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