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宦海沉浮十余年,起伏升降,皆是常態。”
“到公元819年,他更是遭遇了政治生涯中的滑鐵盧。””
“當時,唐憲宗整日沉迷佛道,欲求長生不老。”
“于是便有了六開寶塔,諫迎佛骨。”
“此舉,在長安掀起了佛教熱。”
“本來宗教之事,算不上對錯,百官也懶得管這事。”
“何況大家都看得出憲宗對佛教推崇備至,誰又上趕著去找不痛快呢?”
“可佛教的到來,弄得長安城人心浮躁、社會不安。”
“佞佛誤國,韓愈豈會袖手旁觀?”
“于是執筆一揮寫就《論佛骨表》,言辭犀利,要求燒毀佛骨。”
“他怎不知,自己的行為無疑會惹怒憲宗,招致禍端,但他還是這么做了。”
“果然,憲宗看到奏折后大發雷霆,下令要將韓愈處以極刑。”
“面對圣上的震怒,韓愈倔得出奇,始終不曾改口。”
“旋即,韓愈被貶至潮州,即刻上道,不容停留。”
“兩次貶黜,都是因言獲罪,由此能看出韓愈的秉性。”
“哪怕在官場浸泡數十載,看透里面的彎彎繞繞,他也不愿融入其中。”
“不看人臉色,不顧及面子,拼著得罪權貴的風險,也要把實話講出來。”
“他的行為看起來較真,卻是忠言逆耳,苦口良藥。”
“身處名利場,卻不被羅網困住,所言所行,只求無愧于心。”
辛棄疾:唐代第一文豪韓愈,原來一生如此坎坷。
韓愈獻上一篇文章給當時權勢滔天的太尉李德裕,滿懷期望地等待賞識,然而等待他的卻是冷遇。
李德裕并未對他的文章有任何回應,這讓韓愈大為失落。
他在詩中表達了對自己才華無用武之地的無奈,文章何用,不如歸去。
韓愈不灰心,他決心通過古文的振興來改變唐代的文風,為后世留下真正有價值的文字。
為此,他提出了文以載道的理念。
強調文章的真正價值在于傳播儒家道義,而不是辭藻的雕飾。
他的這番思想在《進學解》中得到了更為系統的闡述。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通過這種樸素的語言,他鼓勵學子勤學苦練,反對浮華輕浮的文風。
他還積極推薦文學青年,敢為人師,廣授門徒。
這一舉動受到了當時士大夫的詬病,抨擊如洪水般傾瀉而來,韓愈以文回應。
于是,中國歷史上闡述師道的偉大名作《師說》誕生了。
韓愈在文學上的影響力,隨著他的代表作《師說》的問世達到了頂峰。
韓愈的憤青品格表現的淋漓極致,對那些恥于相師的士大夫之族以冷酷的嘲諷。
在文章中,韓愈開篇便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他通過這篇文章,不僅表達了對儒家教育的推崇,還批評了當時輕視教師、尊崇虛華風氣的現象。
《師說》是韓愈文以載道思想的集中體現,他認為教育和文章的最高目的在于傳承道義、解惑施教,而不是追求虛榮。
《師說》一出,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許多學子都被他強調師道尊嚴的理念所打動,這也為韓愈在文壇上贏得了崇高的地位。
在那個時代,不顧流俗,不怕笑侮,是要有些勇氣的。
寫完《師說》這一年,韓愈被晉升為監察御史。
監察御史負責監察百官,巡視郡縣。
身在其位謀其政,對于一個憤青來說,這個職位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