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他一直客居成都,盡管被罷了官,岑參也留存一絲希望。”
“但直到大歷四年秋,朝廷也沒有起用他。”
“大歷四年十二月,裴冕壽終正寢了,岑參為他作了挽歌。”
“大約在這年年底,岑參在寂寞中于成都去世,客死他鄉。”
辛棄疾:詩中之奇才岑參,風格奇峭,想象豐富,語言生動。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這首詩是詩人為送別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出征而作的七言歌行,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
表現了邊塞將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以及對戰斗必勝的堅定信心。
詩的第一聯寫出征的自然環境,以君不見開頭,引起讀者的注意和共鳴。
走馬川是今新疆境內的一條河流,緊靠著雪海邊緣,即天山山脈。
詩人用平沙莽莽黃入天來形容沙漠的廣闊無垠,與雪山相映成趣。
第二聯寫輪臺地區的風沙景象,輪臺是今新疆輪臺縣,在走馬川西南。
詩人用風夜吼來形容風聲的驚人,用一川碎石大如斗來形容石塊的巨大,隨風滿地石亂走來形容風沙的兇猛。
這兩聯通過對比和夸張,寫出了邊塞地區自然環境的惡劣和艱險,為后面寫軍旅生活和戰斗情景做了鋪墊。
詩的第二聯寫敵我雙方的對峙情況,以及漢家大將出征的決心。
匈奴是唐代西北邊境上的一個游牧民族,經常侵擾中原。
金山是今新疆阿爾泰山,在匈奴居住地附近。
詩人用匈奴草黃馬正肥來形容匈奴人生活富足,金山西見煙塵飛來形容匈奴人騎兵擾亂邊境。
漢家大將西出師一句表明了唐朝對匈奴人的反擊態度,也顯示了詩人對封常清將軍的敬佩之情。
這三句通過對比和排比,寫出了敵我雙方的對立和沖突,為后面寫戰斗氣氛做了鋪墊。
詩的第三聯寫封常清將軍率領士兵行軍作戰的情景。
將軍身穿金甲,晝夜不脫,顯示了他的忠勇和堅毅。
半夜軍行戈相撥一句寫出了行軍作戰的艱苦,風頭如刀面如割一句寫出了風沙刮臉的疼痛。
這兩句通過比喻和擬人,寫出了邊塞將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
詩的第四聯繼續寫封常清將軍率領士兵行軍作戰的情景,但從馬匹和檄文的角度來寫。
馬毛帶雪,汗氣蒸騰,寫出了馬匹奔跑的勞累。
五花連錢旋作冰一句寫出了馬身上的花紋和汗水結成的冰珠,形象生動。
幕中草檄硯水凝一句寫出了將軍在營帳中寫檄文的情形,以及硯臺上的水也被凍住的細節,突出了邊塞地區的寒冷。
這兩句通過對比和細節描寫,寫出了邊塞將士不懼嚴寒、堅忍不拔的精神。
詩的最后一聯寫敵軍聞訊膽怯,我軍必定勝利的信心。
詩人用虜騎聞之應膽懾來形容匈奴人對唐軍的畏懼,料知短兵不敢接來形容匈奴人對唐軍的懼怕。
車師西門佇獻捷一句表明了詩人對封常清將軍的期待和祝福,也表達了對戰斗必勝的堅定信心。
車師是今新疆羅布泊一帶的一個古國,西門是指西域之門。
這一聯通過設問和設想,寫出了邊塞將士不懼強敵、樂觀自信的情懷。
這首詩是一首氣勢磅礴的邊塞詩,它以邊塞風光為背景,以封常清將軍為主角,以邊塞將士為群像。
展現了唐代邊防軍隊的英勇無畏和愛國奮斗的精神風貌。
詩人用自己的熱情和才華,為封常清將軍送行,也為后人留下了一首不朽的名篇。(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