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是一首七言絕句,寫于詩人赴安西上任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
此時詩人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
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
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
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這首詩通過對詩人逢入京使時場景的描繪,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以及開闊樂觀的心情。
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
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很久了,而眼前的路還很長很遠。
雙袖龍鐘淚不干,寫的是內心的真實感受。
詩人雖然志在建功立業,但是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卻無法抑制。
龍鐘是指涕淚淋漓的樣子,雙袖是指衣袖。
馬上相逢無紙筆,寫的是偶遇入京使時的窘迫情形。
詩人想給家里寫信報平安,卻沒有紙筆可用。
憑君傳語報平安,寫的是對入京使的托付和期盼。
詩人只能請他捎個口信給家人,讓他們不要擔心。
這首詩語言簡潔明快,音韻和諧流暢,結構對偶工整。
首聯寫景寄情,表現了詩人對故園和親人的深深思念。
末聯寫事抒情,表現了詩人對入京使的托付和期盼。
兩聯之間既有聯系又有轉折,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效果。
全詩沒有使用任何修飾手法,而是直接用事實和感受來表達主題,體現了詩人豪邁坦蕩的風格。
“在虢州時,岑參常常感到苦悶,這在他的山水詩中反應了出來。”
“乾元二年秋末,戰亂又起,虢州臨近前線,也受到了戰爭的波及。”
“在戰爭的陰云下,岑參寫了不少相關的詩。”
“岑參的戰爭詩和杜甫有很大的不同,基調不是悲哀的而是昂揚的,呈現出一種向前疾馳的姿態。”
“唐代宗廣德元年正月,叛軍兵敗自殺,安史之亂結束,各路大軍返回駐地,岑參也隨之返回長安。”
“當時蜀中正有戰爭,岑參走到漢中,又折回長安。”
“到大歷元年二月,才又隨杜鴻漸入蜀,從此就再也沒有回到長安了。”
“永泰元年四月,原劍南節度使嚴武病死,其部下爭奪節度使之位,內斗不止。”
“十月,一派將領郭英乂被殺,蜀中大亂。”
“后不久,岑參被任命為嘉州刺史。”
“永泰元年十一月,岑參動身入蜀,到了梁州道路不通,赴嘉州刺史未能成行。”
“大歷元年二月,朝廷任命杜鴻漸平蜀中之亂,岑參隨軍一同出發。”
“然而,杜鴻漸不堪重任,并未平亂。”
“而是接受了崔旰的賄賂,使得蜀亂取得了表面上的和平結局,唐王朝的軍政實現了脆弱的統一。”
“大歷元年秋七月初,岑參一行經漢川入成都。”
“大歷二年,岑參也就前去嘉州作他兩年前未能成行的刺史去了。”
“嘉州屬西川節度使管轄,而此時,崔旰經杜鴻漸保薦被任命為新一任的西川節度使。”
“岑參在他的手下任職,心情郁郁,一直很不舒服。”
“大歷三年七月,岑參的嘉州刺史被朝庭罷免了,這時他到任才一年。”
“岑參被罷官后,曾先入成都一趟,在太常徐卿處吃了餞行酒。”
“大歷三年冬,岑參自戎州掉頭北上,又回到了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