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的目光有時候是帶有選擇性的。
對于駱賓王,人們更多記得他人生中的那些高光時刻,并把各種標簽貼到他的身上。
比如唐朝憤青,比如最莽詩人,比如少年奇才。
卻忽略了把時間的尺度拉長,去回顧他那跌宕起伏的一生。
“駱賓王出生于唐高宗武德二年,在浙江義烏的烏傷城外駱家塘村。”
“駱姓是義烏古烏傷的望族,祖父和父親都是讀書人。”
“小賓王兒時父親在山東博縣做縣令,他和母親留在老家跟著祖父生活。”
“祖父親自教年幼的賓王讀詩作賦,他從小就聰慧過人,幾歲就能吟誦多首詩文,還能吟句聯文。”
“在小賓王七歲那年,有一天,祖父的一位好友來訪。”
“席間祖父談起小孫子讀書的靈動悟性,不由得有點小得意,客人聽著禮貌地點頭,心中并不相信。”
“飯后,祖父帶著小賓王陪客人在自家的園子里散步。”
“當走到一方池塘邊時,幾只雪白的大鵝悠然地戲水。”
“客人看到這個場景,心中一動,就拉著小賓王的手,指著池塘的景色。”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四句詩一出口,客人驚得半天合不上下巴。”
“從這以后,這位客人走到哪兒,都繪聲繪色地講小賓王即興作詩的神奇。”
“這首《詠鵝》一下子就在鄉間流傳開來,駱賓王也成了聞名遐邇的神童。”
“在小賓王十歲那一年,他跟著母親來到父親做官的地方。”
“父親將它他送進博昌縣學館,接受正規教育。”
“同時廣泛接觸當地的文化名流,以提高學識和名氣。”
“這幾年小賓王在父母身邊,一邊苦讀詩書,積累學識。”
“一邊享受著嚴父慈母的平靜生活,在當地已小有名氣。”
“可這樣的日子很短暫,父親因積勞成疾,在縣令的任上撒手人寰。”
“這時駱賓王十七、八歲的樣子,他就要擔起家庭的重擔了。”
“父親只是一個兩袖清風的小縣令,職位低收入少,家中一直過著清貧的日子。”
“父親離世,全家就陷入了困頓之中。”
“幸虧父親很受當地百姓的愛戴,大家伸出援手幫助他安葬了父親。”
“轉眼三年期滿,為了生活和仕途,他決定參加科考,謀取功名,給母親和弟弟提供一個溫飽的生活。”
“這一年的秋天小駱22歲,他將全家遷到兗州的瑕丘縣,投靠父親的生前好友韋明府,安頓好全家后就直奔長安。”
“放榜時他名落孫山了,以他神童和齊魯才子的實力,怎么也不相信這是真的。”
“但現實就是這么殘酷,想憑借自己的才華報效國家的理想,被社會的不公擊的粉粹,寒門學子依靠苦學出人頭地有多難。”
“小駱落榜后,他沒有杜甫那樣的家庭經濟支撐能夠去各地游歷。”
“輾轉反側幾天,只好決定回家繼續苦讀,準備下次的科舉考試。”
蘇軾:唐詩《在獄詠蟬》,天才詩人駱賓王的人生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