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呂安言論放蕩,非毀典籍,為政者不宜相容,應因時除之,以淳風俗。”
“司馬昭聽后,即下令將嵇、呂二人并處極刑。”
“嵇康臨刑之日,三千太學生為其請愿。”
“但司馬昭鐵了心要除去他,堅決不許。”
“嵇康卻神色不變,抬頭看了眼太陽,讓兄長嵇喜取來古琴,彈了曲《廣陵散》。”
“曲畢,嵇康慨然嘆從前袁準想跟我學《廣陵散》,吾吝而不教。”
“《廣陵散》,于今絕矣!”
“言罷,從容就戮,時年四十歲。”
“嵇康雖然把山濤罵得狗血淋頭,不過他亡后,山濤卻一直撫育其子嵇紹。”
“后嵇紹仕晉官至侍中,封弋陽子。”
“在八王之亂中,嵇紹為保護晉惠帝而遇害。”
“人生如戲,大概不過如此吧。”
王昌齡:嵇康與呂安,為朋友丟掉性命,在所不惜。
鐘會其實就是一個小人,加之是貴族公子,擁有天生的優越感。
自以為會成為嵇康的座上賓,沒想到被漠視,這讓他懷恨在心。
此后,鐘會伺機陷害嵇康。
恰好此時,發生了一件著名的呂安事件。
呂安是嵇康最好的朋友之一,呂安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呂巽,他垂涎弟媳美色將之玷污。
而為怕事情敗露有辱自己名聲與仕途,反污弟弟不孝及謀逆,呂安就被下獄。
作為好朋友的嵇康,實在不愿見呂安被冤,就只身來到洛陽喊冤。
沒想到正中鐘會與司馬昭下懷,嵇康受呂安連累,也被投入了大牢。
鐘會這是徹底將嵇康置于死地了,最終嵇康就被司馬昭殺害了。
嵇康死時,年僅39歲,可謂英年早逝!
萬人空巷,三千太學生集體為嵇康求請,最終嵇康從容赴死。
他在死前以一曲千古絕響《廣陵散》向塵世發出了最后的一絲慨嘆。
嵇康生性高雅超俗,不與濁世同流合污,是濁世清風。
然而在亂世,木秀于林注定是一個悲劇。
嵇康與其兄嵇喜,就是同一家庭里的兩個截然不同的性格。
嵇康喜歡老莊學說,喜歡放蕩不羈,淡泊名利,不為現世束縛。
而嵇喜則相反,熱衷名利,且官運亨通。
這與蘇軾和蘇轍兄弟極為相似。
蘇軾豪放健談,好開玩笑,口無遮攔,仕途不順經常遭貶。
而弟弟蘇轍則相反,沉靜話少、性格內斂,明哲保身,經常規勸哥,官做得總比哥哥大。
可見,性格決定的因素很多。
如嵇康沒有嵇喜這樣一位哥哥照拂,想必也沒有后來大名鼎鼎的魏晉大名士嵇康了。
而嵇康最大的悲劇無疑源于鐘會,寧愿得罪君子,也不愿得罪小人。
人沒有必要同所有人都交好,但也沒必要同小人為敵。
而最終嵇康為了友情,置身陷于危險。
而這時他仍然意識不到自己岌岌可危,這是對人性評判的失誤。
嵇康的一生,如同流星劃過天際。
雖光芒萬丈,卻很快消亡。
他一生為各種關系所累,留給世人無限況味。
其波瀾壯闊且短暫的一生無疑給我們上了一門人生必修課。
然而,一個人終究無法選擇自已的出身和所處的年代,被時代裹挾,被名高所累。(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