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嵇康與鐘會,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而像嵇康這樣的名人,以及大眾的精神偶像,很容易成為當權者拉攏的對象。
即便嵇康逃到深山老林、天涯海角,也會被有心之人挖出。
此時,曹氏政權與司馬集團斗爭白熱化,時局紛亂之下,人心同樣紛亂。
為逃避現實,嵇康就和其余六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了魏晉著名天團竹林七賢。
他們或清談,或酣醉,放浪形骸,自由散漫,享受快樂時光。
而嵇康隱居之后,他的居室門前有一顆柳樹,枝繁葉茂,他就引水環繞此樹。
每到夏天,他就在樹下打鐵,這日子過得也很是愜意。
但不久之后,這種愜意的生活就被打斷了。
司馬昭公然殺了魏帝曹髦,這無疑與天下為敵了。
而為堵住悠悠眾口,司馬昭急需輿論支持。
因此身為天下才子之首的嵇康便成為司馬昭拉攏的對象。
然而,對于司馬集團,嵇康向來是很抵觸的。
因而他隱居山林,以打鐵為生,遠離一切塵囂與權貴。
而這時七賢之一的山濤卻無疑為嵇康的悲劇進行了推波助瀾。
山濤時任尚書吏部郎,這個就是選拔人材的職務。
然而他未經嵇康同意,擅自向司馬昭推薦了嵇康讓嵇康擔任自己這個職務。
而嵇康對此非常憤怒,他的做法相當激烈,直接給山濤寫了一封絕交信。
表明自己堅決不做官的態度,這其實直接宣告了與司馬昭為敵!
因為嵇康在信中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表明不堪禮法約束,與朝廷無法合作。
最后將山濤臭罵一頓,稱自己寧愿赴湯蹈火,也不愿趟富貴。
顯然,這封絕交信的背后所指自然是司馬氏,成為了嵇康的催命符。
司馬昭怒不可遏,頓起殺心,只需一個時機。
他就能將嵇康置于死地,而這個時機很快就來了。
這個時機有兩個人推動,一是嵇康的鐵桿粉絲鐘會,另一個是嵇康的好友呂安。
鐘會是與王羲之齊名的鐘繇的兒子,同時也是司馬氏的親信。
鐘會為人精明強干,能言善辯。
他邀請了一大波豪門公子,穿上錦衣華服,騎上高頭大馬前來拜訪嵇康。
然而,那時嵇康卻對鐘會極不禮貌。
他正與向秀在打鐵,一個赤膊打鐵,一個在拉風箱。
對于鐘會的拜訪毫不理會,只旁若無人咣咣咣地打鐵,絲毫不予理會,這讓鐘會很沒有臉面。
嵇康與鐘會兩人這意味深長的一問一答,現在看來,真是一段無聊至極的尬聊啊。
嵇康應給予客人應有的招待,但或許經歷了山濤一事,讓嵇康對拜訪者有了戒心。
因而態度漠然,而這無疑成了嵇康悲劇的導火索。
“但鐘會可不是慈眉善目的大和尚,他此時心里已埋下了殺機。”
“司馬昭和鐘會都對嵇康磨刀霍霍了,嵇康卻渾然不覺,或者說不屑于去覺。”
“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嵇康好友呂安因妻子被同父異母哥哥呂巽迷女干,呂安憤而欲告兄長。”
“嵇康卻和呂安、呂巽都是相識,于是以家丑不可外揚,勸呂安隱而不發。”
“不想呂巽因怕事情敗露,反而惡人先告狀,說呂安不孝,致呂安被官府抓捕。”
“嵇康聽聞后大怒,怒斥呂巽無恥之尤,聲言自己要出庭為呂安證清白。”
“但呂巽是司馬昭的大將軍長史,司馬昭借機把嵇康也投入大牢。”
“這時,壞事種鐘會出現了,他對司馬昭說。”
“嵇康,臥龍也,千萬不能讓他起來。”
“司馬公有志于天下,嵇康此人不可留也。”
“司馬昭還要點臉,說這也構不成死罪啊。”
“鐘會就說他想助毌丘儉作亂,幸虧有了山濤相勸才沒有成行。”
“鐘會進一步說,齊太公誅華士、孔子殺少正卯,就是因為他們因言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