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的是,高適是一位邊塞詩名家。
不過他的詩文在隨著自己入仕的進程,體現出不一樣的情感與思想。
早期出塞的詩更具藝術魅力,晚期的邊塞詩氣勢較弱。
而其詩文創作一生也是其一生經歷的寫照,尤其早期交游酬唱詩更是其作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詩人,是我國古代比較鮮明的例子。
“高適出生在渤海蓨縣,高適的家世顯赫。”
“他的爺爺高侃是唐朝名將,曾生擒突厥可汗,屢破高句麗。”
“父親高崇文曾任韶州長史,但在高適出生時,家境已經逐漸衰敗下來。”
“此時,高適還只是一個市井中的無名小卒。”
“他想依靠祖父舊情,尋找一個在京城立足的機會。”
“于是在唐朝玄宗開元十一年,高適于二十歲時前往長安,求仕無果,因此高適游歷到了梁宋等地。”
“并定居宋州宋城縣,以耕釣為生,甚至一度到了乞討的地步窮到靠乞討過日。”
“直到開元十九年,一直居宋州。”
“開元十九年,高適第一次赴塞,北上幽州,投奔朔方節度大使信安王李祎,隨他出盧龍塞征討契丹。”
“此役,李祎等大破奚、契丹,可突干率麾下逃走,余黨潛藏在山谷。”
“在隨軍出征期間,高適創作了《營州歌》等詩篇,這是他邊塞詩創作的開始。”
“戰爭結束后,他自覺未被重用,便回到宋州。”
“開元二十三年,高適應征赴長安參加王霸科考試,落第,又回到宋州。”
“在此次赴長安應試期間,他結識了王昌齡、王之渙等人。”
“從開元二十四年,高適一直居住在宋州,其間曾游魏郡、楚地等。”
“天寶三年開始,高適外出游歷,曾與李白、杜甫游于單父,登琴臺,懷古賦詩。”
“他東游楚地漣水縣,泛舟濟南大明湖,出獵渤海,之后在淇上閑居。”
“在游歷途中,他創作了《古大梁行》《秋胡行》《淇上別業》等詩作。”
“天寶六年高適回到睢陽,他又創作了《別董大》兩首。”
“天寶八年,時任睢陽太守張九皋了解了高適的事跡后,舉高適有道科,赴長安應試中第。”
“當時適逢李林甫掌權,李林甫只是以普通舉子的規格對待高適。”
“因此高適只被被任命為封丘縣尉,同年秋赴任。”
蘇軾:沉寂已久的梁宋大地上,出現了三個偉大的身影,李白、杜甫、高適。
最年長的李白44歲,高適比他要小3歲,而最年幼的杜甫只有33歲。
李白當時心情郁悶極了,他剛被唐明皇賜金放還不久。
倒是杜甫這個老實人,的的確確有滿腹心酸無從說起,才華橫溢的他在科舉中落第。
落第并非杜甫的才識不行,而是宰相李林甫從中使壞,那年赴考的舉子全部鎩羽而歸。
高適就更不必提了,這個倒楣鬼從出生到現在,就沒有交過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