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祖父高侃曾為安東都護,年邁時才生下了其父高崇文,高適出生之后沒多久父親就去世了。
可以說,高適一點都沒沾上祖宗的光,屬于典型的寒門子弟。
他在少年時期十分貧困,靠著親朋好友接濟才勉強維持生活。
32歲的時候,高適來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躊躇滿志的他不幸落榜。
此后,這個文武雙全的名將后人四處漂泊,直到遇到李白和杜甫兩人。
三個失意的倒霉蛋一見面,推杯換盞牢騷怪話一番,頓時有了相見恨晚之感。
只有境遇相似的人,才能生出惺惺相惜。
盛唐成長起來的人總是如此,大家覺得自己就是鯤鵬,遲早能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可惜世事多舛,躊躇滿志者多如牛毛,功成名就者寥若星辰。
三個人每天的生活極為放蕩,到宋城一帶游歷諸多名勝古跡后,剩下的事情就是喝酒聊天。
天氣好的時候,三人還會去郊外騎馬打獵,這種飛鷹走狗的生活著實令人羨慕。
本來這樣過日子也挺滋潤的,但李白偏偏不滿足,他還想帶著兩人修道成仙。
在詩仙的帶領下,高適和杜甫跑到深山老林里面找仙人,仙人的蹤跡哪有這么好找?
于是,李白就指揮兩位小弟采集仙草,他則按照道教丹經指導煉丹,煉好之后分給大家服用。
雖然希望得道成仙,但這三位難兄難弟仍舊葷酒不忌,每天過得渾渾噩噩。
杜甫是官宦人家出身,他可受不了這樣的生活,在秋天的時候就不干了。
臨走之前,他可能覺得這樣不夠義氣,便給李白寫了一首詩。
三個人作息極為不規律,又服用了大量亂七八糟的丹藥,看起來容顏極為憔悴。
杜甫走了,沒過多久高適也退出了,只剩下李白繼續求仙問道。
他對這兩位小弟似乎看不上,連句挽留的話都沒有,高適和杜甫卻在此后念念不忘。
尤其是杜甫,寫了十幾首詩給李白,也懷念這段三個人一起生活的日子。
但生活還是要繼續,杜甫離開后繼續漂泊不定,一生郁郁不得志而病死舟中。
反倒是高適,逆襲成為三人當中混得最好的一位。
甚至可以說,他是唐代詩人中逆襲翻身混得最好的一位。
41歲的寒門子弟高適人到中年,半生潦倒的他到處游浪,縱使詩名傳世卻無人賞識。
但在這寂寞的旅途中,高適始終都沒有放棄熱切的理想,他一生都在為事業做著準備。
“天寶九年秋,高適北使青夷軍送兵,這是他第二次游歷邊塞地區,于第二年春天返回長安。”
“在高適任職封丘縣尉期間,因官職卑微,使他手腳局促,感到難以有所作為。”
“實現自己的濟世之志,于是在公元752年辭官,客游長安。”
“天寶十二年,經節度判官田良丘推薦,高適入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府。”
“哥舒翰一見到他,大為賞識,推薦他擔任左驍衛兵曹,充任節度使府掌書記。”
“在河西期間,哥舒翰發動開邊戰爭,取得一系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