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是深受大家喜愛的北宋才子。
蘇軾與其亦師亦友,宋代以后的文人墨客尊稱其為江西詩派的鼻祖。
黃庭堅性格梗直,不愿隨波逐流。
雖然受到東坡先生的連累,曾經多次被貶謫他鄉。
他卻無怨無悔,一生更是創作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佳篇。
久在宦途沉浮,詩人沒有隨波逐流。
而是一直保持了一種高風亮節,他的朋友們也好像是一群特立獨行的世外高人。
每次品讀黃庭堅的詩篇,總能給人一份鼓舞,并感到受益匪淺。
“黃庭堅生于仁宗慶歷五年,江西省修水縣雙井村人。”
“祖父黃湜為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其第三子黃庶即黃庭堅的父親。”
“黃庭堅的母親是建昌望族李東的女兒,通經史、書畫。”
“黃庭堅的家族人材輩出,宋朝時僅雙井黃氏一族就有48名進士,被譽為華夏進士第一村。”
“黃庭堅自小受家學熏陶,五歲時即開始讀《五經》并背誦如流,七歲時作了一首《牧童詩》。”
“宋仁宗嘉祐二年,黃庭堅就讀于家鄉雙井村的芝臺書院。”
“嘉祐三年,黃庭堅的父親黃庶病逝。”
“因為父親的去世,家境窘困,他只能隨母回到外婆家居住。”
“嘉祐四年,黃庭堅隨舅父李常赴淮南游學。”
“黃庭堅在這樣的良好學習環境下,得以博覽群書,打下扎實的文學基礎。”
“黃庭堅跟隨李常在揚州時結識了孫覺,并得到他的賞識。”
“孫覺非常推崇杜甫,在一次與詩人王平甫關于杜甫與韓愈的爭論中,孫覺發現了黃庭堅的才華。”
“從此非常賞識他,之后將女兒孫蘭溪許配給他,黃庭堅對孫覺的知遇教誨之恩也是感念不盡的。””
“宋仁宗嘉祐八年,黃庭堅參加洪州鄉試,名列鄉試第一名。”
“嘉祐九年,黃庭堅赴京參加禮部省試,落第而歸。”
“黃庭堅赴汴京參加禮部考試,中第三甲進士,調任汝州葉縣尉。”
“宋神宗熙寧元年,黃庭堅被調到汝州葉縣任職,但他直到九月才到任。”
“因延誤報到期限,當時前朝宰相富弼在汝州任職,依法將黃庭堅拘禁,直到年底才釋放就任。”
“黃河以北發生地震和水災,災民紛紛涌入汝州葉縣一帶,富弼下令救濟災民。”
“黃庭堅作為縣尉,奔走安頓,眼見災民的疾苦,有感而作《流民嘆》,對災民表達了深切的同情。”
“熙寧三年,黃庭堅的妻子孫蘭溪不幸病逝于葉縣,他寫下《紅蕉洞獨宿》表達無盡的哀思。”
“黃庭堅參加四京學官考試,因為成績優異,被任命為教授。”
“次年與詩人謝景初相識,并續娶其女謝介休為妻。”
“謝介休不幸于元豐二年病逝,為黃庭堅留下一女黃睦。”
“熙寧九年,當時留守北京的老太師文彥博非常賞識他,舉薦他連任。”
“因而黃庭堅直到宋神宗元豐三年,才赴吏部改官任吉州太和縣令。”
陸游:黃庭堅秋日懷遠,這兩首七律綿邈灑脫,又極具理趣。
羈旅生涯,既有生活的不便,也有思鄉的辛酸。
窗外是綿綿秋雨、啾啾蟲鳴,屋內是孤燈清影、寒衾薄被。
三兩聲芭蕉雨、八九次竹林風,夜深時分,更會勾起難眠之人的愁緒。
北宋的一位年輕才子也經歷過這樣的雨夜,更令其懷念遠方的故人。
秋陰細細壓茅堂,吟蟲啾啾昨夜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