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開芭蕉新閑舊,風撼筼筜宮應商。
砧聲已急不可緩,檐景既短難為長。
狐裘斷縫棄墻角,豈念晏歲多繁霜。
黃庭堅,號山谷道人,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秋懷二首》創作于熙寧八年,當時作者31歲,正在河北大名任國子監教授。
國子監職務清閑,處境單純,作者經常讀書自遣。
快要接近年末歲尾,詩人遠離故鄉,觸發懷遠之情,于是即興賦詩。
秋陰細細、吟蟲啾啾,開篇就形象地展現出秋天的氣候特點。
白天秋陰透入屋里,夜晚天氣逐漸變涼。
詩人觀察細致,用詞講究,雨后芭蕉開放,新葉與舊葉相間。
風吹竹聲作響,極具音韻之美。
芭蕉在風雨中發出悅耳的聲響,也透出作者的喜悅之情。
前兩聯分別從秋景和秋聲著筆,表達了詩人對秋日美好的贊頌。
作者筆下,砧聲急不可緩,秋意已深,正是趕制寒衣之時。
而秋天日短,檐外日影不長,更顯出詩人細膩的寫作手法。
古代女子在秋天搗洗新布,替家人制作御寒衣服,而砧聲已急也從側面表達出秋意濃厚。
詩人忽然想起,自己的裘破無人縫補、丟棄墻角,也展現出詩人羈旅生涯、俸祿微薄的窘迫處境。
最后一句豈念晏歲多繁霜,抒發了詩人在接近歲尾時難捱嚴霜寒冷,卻灑脫不羈的情趣。
“黃庭堅攜全家從汴京到吉州太和縣赴任,路過安徽途中他瀏覽了懷寧縣的潛山。”
“元豐四年,黃庭堅到達吉州太和縣上任。”
“在任期間,正值朝庭加緊實施王安石新法,推行食鹽專賣政策。”
“這項政策本意是為了限制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及對民眾的重利盤剝。”
“但是新法在實施過程中因為不法官吏為了謀求暴利和向上司邀功。”
“不顧百姓的實際需要和購買能力,屢屢多報數量,再高價攤賣給百姓。”
“導致民不聊生,黃庭堅在詩作中對這一鹽法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元豐六年,黃庭堅解官太和縣令,調任德州德平鎮的監鎮官。”
“元豐七年,黃庭堅的兒子黃相出生。”
“這一年的三月,他在路過泗州僧伽塔時。”
“于塔前寫了一篇《發愿文》,從此戒葷吃素。”
“抵達德平后,當時的德州通判趙挺之正欲在德州推行新法中的市易法。”
“而黃庭堅認為德州鎮小民貧,經不起新法的搜刮。”
“這一分歧導致之后雙方不和的局面,以至于后來趙挺之羅織罪名,導致黃庭堅貶死宜州。”
“宋神宗駕崩,年僅十歲的太子趙煦繼位,即為宋哲宗。”
“因年幼,由太皇太后高氏執政,高氏在政治上傾向舊黨。”
“她將王安石一派的新政勢力一并掃除,起用司馬光為相,黃庭堅于四月被詔為秘書省校書郎。”
“元祐二年,蘇軾想舉薦黃庭堅為翰林學士,未能成功,最終黃庭堅被授予著作佐郎。”
“蘇軾的舉薦遭到了趙挺之的攻擊,并在奏疏中對蘇軾和黃庭堅橫加攻擊。”
“由于趙挺之的攻訐,黃庭堅在升遷著作郎后很快又被取消,維持原著作佐郎職務。”
“在接連的政治逆境下,黃庭堅已無心仕途。”
“他先上了一道《辭免轉官狀》,未獲準許,接著又上了一道《乞回授恩命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