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求將朝庭的恩寵轉授給自己的母親,于是其母親被封為安康郡太君。”
“而他自己一再要求外任,不愿在京城為官。”
“這一年的六月,黃庭堅的母親病逝,朝庭賜錢物給其辦喪事,他只得中斷職務護母喪回鄉。”
“第二年正月到家,五月又得知叔父黃廉于京城病故,接連的打擊更增加了他的悲痛之情。”
“元祐七年,因宰相呂大防在元祐四年提舉修《神宗實錄》,元祐七年又兼修《神宗皇帝正史》,他舉薦黃庭堅與秦觀為正史編修官。”
文天祥:黃庭堅的一首佳作,用典無痕,彰顯出高雅襟懷。
茅堂索索秋風發,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號池上晚來雨,鵲轉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絕。
湖水無端浸白云,故人書斷孤鴻沒。
第二首詩開篇兩句描寫秋風及雨后,茅堂索索、行遶空庭。
表現出室中空寂、訪客稀少,也傳達出作者屋冷孤居、仕途寂寥的落寞。
不過雖然有點孤獨,但詩人卻善于苦中取樂。
連日陰雨,池漲水深,蛙聲不斷。
夜深人靜,明月高懸,鵲鬧枝頭。
看似孤寂的場景,詩人卻獨愛其幽靜。
前兩聯描景繪聲,生動形象,饒有情趣。
詩人面對蕭瑟秋景,忽然有點感慨,世人交情淡薄,不易信賴。
尾聯更加細微含蓄,因為處境的凄清孤寂,讓詩人渴望真摯的友誼。
可是湖水無端浸白云,故人書斷孤鴻沒,遠隔千里,音信難通。
詩人情感起伏不定,更暗暗地透露出作者對現狀的不太滿意,期望他日故友重逢,自己也升遷在望。
黃庭堅秋日懷遠,這兩首七律綿邈灑脫,又極具理趣。
縱觀這兩首詩,作者從秋景蕭瑟聯想到自己處境的艱難,凄清之感在灑脫的情趣中沖淡。
第一首詩中秋景凄清,雖然生活艱難,但依然灑脫奔放。
第二首寫懷,詩人重視別離中的友誼,情感綿邈,兼具理趣和深情。
詩人不畏苦難,卻念舊情,年輕的黃庭堅此時也無法預料今后的貶謫生涯。
詩人此時風華正好,也在未經風霜的臉上洋溢著不羈和高傲。
沒有懈怠、不見彷徨,滿是瀟灑和豁達的情懷。
“黃庭堅不想在深陷是非之地,于是在這年九月母親守喪期滿后上奏請求免去自己編修官的職務。”
“第一次請求未獲批準,他又上了《第二辭免狀》訴說自己疾病纏身,退意堅決。”
“元祐八年,黃庭堅在修水雙井安葬了母親,于母親墓旁建永思堂居住。”
“九月,太皇太后高氏駕崩,十月宋哲宗親政,次年四月改元為紹圣。”
“宋哲宗在高太后執政時長期處于無權地位,隨著年歲漸長,他的不滿也在加深。”
“待到親主國政,他將王安石時期新黨被貶者紛紛召回。”
“而元祐時期的舊黨官員被相繼貶逐,政治斗爭越發趨向黨派之爭。”
“宋哲宗紹圣元年,黃庭堅先后被任命為宣州知州,均未報到上任。”
“同時《神宗實錄》因為是舊黨執政時編撰,也受到新黨的攻擊。”
“朝庭下詔對編修人員進行審查,剛服喪期滿的黃庭堅應詔來到陳留。”
“等于罷去了他的一切官職,只給他安了一個管理亳州明道宮的閑職,且責令居住于開封境內接受國史院的審查。”
“紹圣二年,黃庭堅離開陳留前往黔州,兄長大臨陪同。”